成都市沈勇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是成都市第二届市级名师工作室,以“为儿童真实成长而教”为研究方向,120余位成员来自全国6个省份。三年来,通过定期集中研修、不定期网络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共读好文等研修活动,形成并完善了“11631”工作室研修模式。
一、一个主题
工作室的成立,并不是简单的“开门收徒”那么简单和功利。一个富有情怀的工作室,首先应该有一个符合教育规律、高远且实用的研修主题,以此来吸引有志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伙伴加入,以此来指引工作室的研究方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论证,工作室最终确定以“为儿童真实成长而教”为研修主题。这一主题,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也同样重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三年来,围绕这一主题,工作室就“儿童学习动机的真实、儿童学习过程的真实、儿童未来学习生活需求的真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一本专著
在小学数学教师的现实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教材解读。基于课程标准和数学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解读固然重要,但真正从儿童出发,研究儿童眼中的数学更加重要。因此,从组建工作室开始,就确立了出版专著《童眼看数学》的具体目标。实际教学中,全体工作室成员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并努力进行儿童化的回应,努力给学生更多的“原来如此”的顿悟。并把这样的实践成果进行整理,成体系编入该专著。
三、六节代表课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实践场。课堂,是工作室的重要研究内容。围绕“为儿童真实成长而教”这一主题 ,每位成员每期一节,三年内至少形成六节个人典型课例。从课堂常规到个人教学风格的提炼固化,从课堂的有效性到课堂的真实性,无课不研究,论教必研课。
四、三篇高质量文章
写作,是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必由之路。工作室对于文章,求精不贪多。每位成员每年用一篇高质量论文代表自己一年的研修成果。写作中,努力呈现自己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解与实践经验,并通过工作室成员的相互评论、外聘专家的针对性指导,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五、一个课题
每位成员围绕工作室研究主题,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工作,进行一项不限级别的课题研究。之所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是因为所有的研究,最终会在儿童学习的规律上,会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趋同,不能为了研究而增加教师负担。而不限级别,是想成员抛弃各种评比带来的局限与功利,做最真实的研究,得最有意义的成果。
六、主要成果
通过三年的研修,成员能自觉以教育导师的眼光审视学习内容,以儿童喜欢的方式组织活动,寻找到属于教师个体的,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课堂。
1.对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论认识和思考
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好玩与营养的度如何把握?核心素养是谁的素养?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突显学科特质才能给出回答。数学、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育应是三个通而不同的领域,或者说是小学数学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三重境界。数学,严谨而抽象,这样的特质决定了它别样的美丽和重要,但也容易让儿童对它心生畏惧。因此,从儿童出发,我们需要把数学界定在“小学”这个范围,可以允许有点不全面,可以允许有些“想当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经历叫‘数学’,在这个经历中,需要有一个陪伴者、引导者、欣赏者,一个助长儿童生命的人,这个人就是教师。”强调经历,关注成长,“为儿童真实成长而教”应该就是工作室三年研修的最大成果。
2.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固化成果
三年来,工作室成员呈现省级及以上公开课78节,其中,有6节获省二等及以上奖励。共发表文章62篇,其中,在小学数学教育第一刊《小学数学教师》上发表文章12篇,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上发表1篇。进行了62项课题研究,其中,有48项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市级及以上奖励18项。专著《童眼看数学》正式出版,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外书、教师们信赖的参考书、家长们认可的亲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