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马璇小学数学(教育)名师工作室是合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建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由合肥市教育局于2018年10月正式授牌。教育主管部门聘任的工作室成员9位,学员26位。工作室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创新实践、协同发展”为宗旨,积极追求新理念、打造新课堂、践行新教育。“品、找、立、引、求”是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真实写照:品书香,厚实素养;找支点,课题实践;立课堂,磨炼提升;促引领,多维辐射;求真知,不断精进。
一、关注两条主线
工作室的发展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二是名师工作室发展模式的研究。学科研究方面,以小学数学的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提出“项目引领,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关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纵深研究,在省、市层面产生一定影响;在工作室发展方面,提出“整体提高,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和研究能手。
二、重视课题研究
为了让学科研究专业性更强,工作室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将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成果。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项目引领,问题驱动”的理念得到了深入贯彻,并在市、区级开展专题讲座,加强辐射引领。通过近3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7篇课题研究论文先后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篇论文获合肥市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2021年9月,该项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良好等次。
三、立足课堂实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舞台。一切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最终都需要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工作室在进行常规性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亦创新研究形式,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1.分组备课,夯实研究基础
发挥工作室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是工作室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为此,工作室在管理过程中,按照“分组研修,集中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由于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学校,空间上的距离亦给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工作室根据成员特点,将工作室分为三个组,并确定每个组的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分工。以项目式学习课例研究为例,工作室对课例进行统一要求,每个组自行确定研究内容,组员都需要围绕这一主题完成教学设计,并在本组进行交流并定稿,再通过轮动的形式推选一位老师参加工作室的集中研讨,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和质量。分组研讨,工作室成员全员参与,职责明确,效果显著,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目标。同时,因为分组,各个组员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形成了工作室内良性的“比、赶、超”教研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2.多轮磨课,提升课例品质
工作室开展全员课堂大练兵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赋能。创造各种机会,给予老师展示的平台,傅代敏的课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在安徽省国培培训中展示;主持人马璇的课例《和与积的奇偶性》作为线上课,向全省开放。李晓芬《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由合肥市教育局推荐作为到革命老区金寨的送教课例。精心打磨的课例参加“一师一优课”评比,《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12.练习九》2节优课获“部优”,《上学时间》《四舍调商》等6节课例获“省优”。同时,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们还积极投入到线上资源建设,录制了教育部精品课例1节,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课1节,安徽省义务教育线上资源课5节。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工作室成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助力教师成长
工作室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整体提高、特色发展”的发展思想,鼓励教师在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针对个人的特点,选择有发展潜质的研究方向。张正权老师的《“几何画板”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案例研究》获合肥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信莉媛老师的实验说课获合肥市一等奖;傅代敏主持的省级课题“新建学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围绕小学数学学科建设、骨干教师的深层次培养、工作室的辐射引领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1人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5人被评为合肥市第四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人获全国实验说课大赛金奖;1人获苏教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2人获合肥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1人获合肥市实验说课大赛一等奖;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均顺利结题;多篇论文获奖,或在国家、省级等刊物上发表。目前,工作室取得固化成果85项,开展经典或代表性的送培送教、培训交流活动32项。工作室主持人马璇辅导的青年教师余静获合肥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工作室还在信息化大赛、数学小论文、微课大赛、命题大赛等评选中取得良好成绩,多次担任课例展示、送培送教、教材培训等任务,辐射引领全市学科专业的发展,并在省内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