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黄华镇大屯学区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3月,2018年、2019年先后被评为安阳市三星级、四星级名师工作室。“让农村教师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工作室最初成立的愿景,也是工作室前行的动力和目标。 工作室秉承“同行中共进 共享中共赢”的理念,从“团队建设,培育名师,发挥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内涵建设,采用“导师跟踪制、课堂交流制、课题引领制、成果辐射制、资源共享制”等手段以及“定期例会、专题研讨、课堂观摩、档案管理、考核评价”等方式开展常规工作。 一、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梯队成长 工作室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共同体,真正成为教师们共同学习、互勉共助、共同成长的摇篮。现在是数学、语文、英语和小学科等多学科铺开,每个学科设有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和学区教研组活动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工作室40%骨干教师,60%新教师,要求骨干教师每人带一到两名徒弟,开展青蓝工程“一帮一”活动,通过浸润式培训、靶向施力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大多已成为乡镇学校骨干。2022年4月,我校被确定为安阳市乡村教师“星火计划”培育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成员郭晓莉、未瑞平、桑林林、王芬、呼芳艳被确定为培训导师,并和林州六小签订培训协议书,共同助力年青教师成长。11月,安阳市名师培育对象杨军英老师加入工作室共同成长。此外,工作室和林州四小建立“手拉手”联谊校,每学期定时开展研讨活动;和林州姚村中心小学、林州二小北校成立三叶草教师成长共同体,轮流在每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已开展活动六次;名师工作室还和振林学校名师工作室、庙前街小学、长安小学等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二、优化培训方式, 实现研训一体 工作室围绕“生问课堂”,以教学为抓手,植根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整合了“研”“训”教育资源,做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实现了“研”“训”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2022年2月11日,线上收看贲友林老师的《你可以永远相信坚持的力量》;8月6日,线上聆听顾志能教授讲座《生问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交流心得体会;名师工作室还先后观摩研讨了“生问课堂”十余个优秀课例:《有余数的除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抽屉原理》等,并开展研讨交流。由我带领工作室成员研究课题《打造教研共同体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顺利结题,6月荣获安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22年9月,由我主持省级课题《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立项,正在研究中。同时每位老师也都有自己的微课题研究。共读一本书活动是工作室成员最期待的活动,阅读中积累,分享中提升,2022年共读书目有《问题点燃课堂》、《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我就是数学》、《好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游戏》、《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等。 三、发挥辐射效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坚持“内外兼修”的培养策略和“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帮助成员且思且行,不断进步。工作室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外出培训2-3次,足迹遍布成都、洛阳、安阳、新乡、郑州等地。近两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三十多次,联合教研十余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问课堂研究有声有色。两年的时间,通过课例观摩、研讨交流、示范推广等,“生问课堂”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现在不仅在林州教育界有声音,安阳市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公众号上也进行了报道。安阳二十三中学校、振林学校名师工作室到校学习交流。 四、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 2020-2022年,连续三年观看“安阳最美教师”风采展播,谈感悟,进行师德教育。10月16日,开展“收看党的二十大”学习分享会。10月29日,开展“传承红旗渠精神 做新时代好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岳芳芳老师在“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 我为教育事业添光彩”活动中荣获林州市一等奖。魏晓青老师在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中荣获安阳市二等奖。 展望明天,工作室团队将以初心立德,用匠心育人,追逐课改前沿,坚持躬身实践,知行合一,致力打造名师群体,形成名优效应,为农村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