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性教育”走进语文的“双新”课堂 一、行动政策依据和理论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2、诗性教育理论内涵及特征:“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内涵层面,并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 二、行动目标和任务 1、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的,呈现“本真”的语文课堂,在“功利”基础上兼顾和“非功利”价值,以“双新”课改为契机,构建语文课堂读写能力转化的教学序列,在课堂中的“任务”、“情境”中稳步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寻求“唯美”“超然”的教育境界。 2、沐浴新区的教育春风,根植新区的教育沃土,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滋养,探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方法,寻找适合本土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具体路径。3、研学课程标准、新教材,探究学科规律、师生身心成长规律,力求知行合一地“对话”,抵制低效的机械化训练“内卷”,激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动因。 4、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实践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诗性教育”理念,从人性的、文化的和审美的层面来丰富有地域特色的诗意语文的教育教学内涵。 三、行动意义 1、呼唤“诗性教育”的回归,激发师生成长的内部动因,摆脱单一的功利主义教育教学带来的机械、刻板、凝滞的循环状态。 2、遵循师生成长的内部规律,积极构建序列化的读写教学链条,为语文学科的素养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有效融合贡献力量。3、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4、回归到教育教学的“原点”,摒弃行政化、模式化的断裂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行动策略和路径 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依托教研组的课题方向,或者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促进成长且可实现的个人工作计划。借助学校搭建的骨干教师公开课、学科内部研讨课等平台,凝结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落实个人公开课或录像课等任务,每学期每人不少于一节。学习与“诗性教育”相关的理论,选定一本或几本相关的论著进行阅读学习(每学期至少一本)。塑造适合本土高中学生的“诗意课堂”,积极构建有序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 回归“诗教”传统,以诗歌文体为切口,读诗、品诗、悟诗、写诗、诵诗、评诗,涵养精神世界,滋养心灵家园。秉持原创精神,展示学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原创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涵养心性、提高创造力,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依托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契机,锻造“诗性教育”文化阵地,以传统文化节日、国家重大庆祝活动为节点,征集诗歌,利用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展示,继续打造校园诗会,凝聚师生力量,编辑诗集成册。开办“诗性教育”研讨沙龙活动,撰写教育感悟文字,营造读写氛围,汇总心得体会。 积极探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语文课堂的授课模式,及时反思总结阶段性材料,提升语文课堂的效度和温度。 五、阶段成果 在阅读与写作的时空中,营造书香氛围,提升师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幸福感。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过程性成长评价多样化,避免唯分数论的一刀切评价现象。 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构建部分读写教学序列。学习生态进一步立体可感。 在信息化背景下,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比如借助教学网络分享学习成果、汇总学习问题等。柔和师生关系。在原创精神的砥砺下,进入到语文世界的探美寻真状态,进一步抵达面对真实自我的状态,追求更优秀自我的心理需求状态,为“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破教师成长瓶颈,形成阶段性物化成果。教师每学期的公开课、学习感悟、阅读目标、作品创作均可稳步又有序地实现,借助具体教学研讨、授课、反思、论文撰写、公众号发表作品等形式在线条化的计划中外显学习成果。 打造语文学科精品活动,举办校园诗会。师生共同完成校园诗会筹备、展出等活动,锻炼学生组织活动、撰写活动文本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编辑诗集,汇集诗歌成册。借助公众号发表原创诗歌作品,为师生的共同成长的记忆留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