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广东省
学科信息技术
学段中等职业教育
测评得分:暂无
(最新评测时间:暂无)
联系方式
网址:http://www.msgzsw.com
固话:010-56199959
邮箱:presscip@sina.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35号
  • 工作室简介

    一、品牌价值体系

    宗旨理念

    工作室致力于培养能适应新时代需求,能担当、支撑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与课堂让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让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推动一批人,一批人影响一代人”。

    )目标定位

    基于“三任务四目标五定位”的目标体系,工作室建立校企混编教学团队,面向全省、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AI技术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与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独角兽”人工智能企业构建“四方联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全市中小学教师;与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等合作成立广州首个职业教育AI产教融合中心,开展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广等合作;与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合作,创建“广东省人工智能研训基地”,分阶段培养师资。四方构建“师、课、证、赛”四维度互通立体渠道,开发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工作室开展AI普及教育,编写《人工智能通识》活页式教材。联合开发由浅到深人工智能“四进阶”理实交互式课程体系,从学生认知规律及AI技术特点四阶段能力着手培养具备初、中级AI应用开发工程师能力。与企业联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4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社团,建立AI体验中心、通识课程实训平台、3个AI实训室;打造“多适性泛在式”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开发配套教学资源,辅助“线上+线下”教学。

    文化标识

    工作室logo“研”字篆体为结构中心形成中国结的造型,象征着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寓意汇聚所有工作室成员的力量,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优秀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创共享地。采用沉稳的蓝色和“教”“学”“评”“考”四个字相环相连形成一个菱形结构,代表了科学、理性、稳重、识变求变应变和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工作室开展坚持聚焦问题、聚焦实践、聚焦实效,带领学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学评考一致性”备课专业化,使工作室成为区域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加油站”。“享学·深研·乐教·心至”,八个字简约而义达,包含了学与研、研与教、乐教与善学、为学与为人、为人与为师之间的关系,生动平易地诠释了工作室的运行理念,深刻隽永地明示了工作室的根本遵循。知之愈深、行之愈笃,“身入”教育,“心至”师生,做“享学·深研·乐教·心至”的新时代“筑梦人”,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二、可视化成

    (一)量化成果

    2018-2023年主持2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个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参与4个市级教学成果。2019-2020年主持省级规划课题、教改课题三项;2017-2022年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前2名)参与市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4项。2015-2022年以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科研或学校管理专业论文1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2篇。2021年作为专著第一作者编写专著一本;2016-2022年主编两本教材;作为副主编参编期刊4本教材,参编2本教材。2020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面向全国开展公开课,2019-2023年开展省级以上讲座13次。2017-2021年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活动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22年在全国人工智能大会获一等奖;2018年获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1-2023年获广州市教育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活动一等级3项;2021年获广州市教研院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一等级。

    (二)特色项目

    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设计的品牌支撑项目矩阵,聚焦“教育引领、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三大核心维度通过“教育价值深挖+技术场景落地+社会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策略,塑造工作室“AI教育革新者”的标杆品牌形象。

    1.教育领航类活动

    1)AI未来教师训练营联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铁路职业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等开发“AI+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申报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青少年智能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和“跨学科项目制学习”模块。

    2)全国青少年AI教育创新大赛联合广东省计算学会、岭南少年宫举办全国青少年AI教育创新大赛,形成“问题-方案-实践”闭环。

    3)AI教研资源共享计划搭建开源平台,发布名师AI课堂实录、教学行为分析数据集,配套开发AI驱动的备课助手工具。

    2.技术创新类项目

    1)教育大模型联合攻关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百度等人工智能企业合作研发教育专用模型,重点突破长文本推理、多模态教学场景适配,同步开发教师可用的模型微调工具。

    2)AI教育硬件创新实验室与科大讯飞共建实验室,研发低成本AI实验箱(含树莓派+传感器套件),配套开发中学AI课程实验手册。

    3)教育元宇宙示范项目成功申报广东省、全国虚拟仿真基地构建虚拟教研空间,支持教师数字分身开展跨校协作备课,集成AI自动生成教研报告功能。

    3.品牌传播项目

    冯敬益作为AI教育行业骨干师资,获得省科技教育名师、省科技特派员称号,主持省级课题5项,出版教材6本,发表相关论文8篇,获专利等26项。出版了第一本中职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2018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开展《人面识别初探》教学研究课,是AI最新技术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并作为唯一的中职教师在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展示《0penCV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示范公开课,31个省1716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线上学习,被《信息时报》、《广州日报》、《大洋网》等媒体报道。他出版国内最早的中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著《中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书中的中职AI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案例和师资培养举措,为国内实施中职AI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主编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Android移动开发项目式教程》,100多所学校采用,出版超2万本。2019年全国政协常委李伟一行到校调研,对工作室人工智能育人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4.长效生态构建

    1)成立“AI教育创新联盟”:联合9所高校、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建立AI教师能力认证体系。

    2)建设“AI教育开源社区”:开放百万级教学行为数据集、数十套AI教学内容,吸引全球开发者贡献资源。

    (三)标志性成果

    1.搭平台,建机制。名师引领、德技双馨、行业支持、校企共建,成功申报广州市双师型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成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项目化原则招募成员,培育粤派名师人工智能工作坊、AI学堂、双师培养实践共同体等6个公益性组织。“名师引领、行企助力、成人达己”的工作室建设思路为教师提供了发展自己、成就他人的平台,从机制上实现教师与学校协同发展的“自激励”。

    2.强教改,创模式。服务人工智能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直面职教改革重点难点,工作室核心成员基于“项目驱动、成果导向”各负其责6年来采取“无人区”和“先行者”战略,在教学方法、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思政、1+X证书、双师培养等领域持续改革与突破,完成12项国家、省级教改项目,在深化校企合作与教改实践中,创建“价值引领、行动导向、共创共享”的教师发展模式。

    3.深研究,筑路径。通过20项标志性成果的研究,以及课程与专业、学徒制与标准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职教集团、课程思政与1+X证书等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循环促进,行企与学校交互融合,基于专业能力标准,创新师徒传承机制,构筑了“雏雁—青雁—鸿雁—头雁”的教师成长路径,形成了“10个1”与“6堂课”等优秀高职教师培养方案;出版专著《中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与实践》《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等7部专著,发表58篇论文,开发10个教师培训项目;创建体现行业先进性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关于我们 订阅办法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