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黄元盛名师工作室以“强师必匠其技,育生先树其心”的理念,努力构建高职骨干教师培养平台,以“德”促进学员“教产研”水平的提高,在“教产研”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双师素质”教师,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学生奠定基础。
深化师德内涵,形成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在校教师的师德培养是一个长期性工作,黄元盛名师工作室要求所有学员通过培养最终成为“工匠型双师素质”教师。所谓“工匠型双师素质”教师包括 “德、教、产、研”四方面的要求:“德”是正师之身,“教”是立师之本,“产”是职师之名,“研”是名师之道。四方面均达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标准(称之为“匠德”“匠教”“匠产”“匠研”),才能称之为“工匠型双师素质”教师。
黄元盛名师工作室的室训是“行德无影;行教无遗;行产无类;行研无暇”。行德无影指的是身正无影,方可为师;行教无遗指的是不遗余力,青出于蓝;行产无类指的是劳心劳力,无分上下;行研无暇指的是研始太古,物暇心空。“匠德”是直接的师德培养,而“匠教”“匠产”“匠研”则是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实践,从而深化师德内涵,构建“德教产研”四位一体的教师培养体系。
坚持选人看德,在环境和实践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工作室要起示范引领的作用,就必须德育先行。黄元盛名师工作室从立室之初就以德选人,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工作室的首要任务。这种先进理念吸引了优秀教师的加入,目前工作室的成员包含四所院校的骨干教师。团队形成以优促优、以强带弱、人人争先进的氛围。
在经济环境良好的今天,师德也必须在一定的压力和困境中得到检验,才能使老师的师德水平经历淬炼而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工作室每位学员的师德水平,工作室配合广东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技术系,基于原教学团队的经验和做法,提质加量,接续前行。工作室要求每位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做全班学生的导师,思想指导站位要高,知识指导方法要活,技能指导训练要严,生活指导方面要细。
此外,名师工作室还选择了8个不同技术水平和生产模式的化工材料类企业,建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引导教师到企业锻炼,先于学生对顶岗实习有切身体会,从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技巧。经过这些锻炼,工作室学员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好教师不仅要爱学生,更需要做严师;师爱不是仅落在优秀学生身上,而是要有一视同仁的爱,对需要帮扶的学生,教师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的爱。
实施“三步走”策略,涵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把企业工匠请进来。工作室与省市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从国家级和省级专业产业基地确定了二十多家大型或者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让企业推荐具有乐业奉献精神的工匠人选,其中包括企业家、技能工匠、技术工匠,不少还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让他们不定期进入工作室向师生传播工匠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访谈等。企业工匠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工作心得,展示乐业奉献、勤奋工作的初心,让在场的教师与学生受益匪浅。
带领学员走进企业。邀请企业工匠实地展示具体操作流程,安排工匠、企业家或企业高管现场开展专题研讨、讲座,深化学员对具体专业操作的理解。通过活动,将践行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教学,深入挖掘和丰富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引导学员学习践行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激发学员学习工匠精神、为国贡献力量的热情。
树立工匠精神榜样。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出台《教坛工匠评价制度》《“工匠型双师素质”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德、教、产、研”四方面表现进行考评,以量化标准检验“工匠精神”的培养成效。2019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工匠型双师素质”教师评选和“教坛工匠”评选,也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了“技能小工匠”评选。通过评优,树立工匠精神榜样,培养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工匠之师”。为了提高影响力,形成示范效应,在评选“教坛工匠”和“技能小工匠”时,采用了网络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具人气奖”的工匠人物,进一步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学生提供全程关爱
名师工作室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工作室学员对学生提供全程关爱,从新生录取开始,就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他们的情况,引导和协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学生进校后,要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程辅导,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与学生一起做饭,敞开心扉聊天等,既可以使师生感情得到升华,拉近彼此距离,又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名师工作室注重学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理念和做法,在实践中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师德水平。近年,名师工作室的两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工作室学员中也涌现出“专业领军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