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上下求索 砥砺前行

来源:日期:2024/1/9 11:52:10
分享到:


“在第一次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材解读学习中,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

其实,任何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都应该力求让每个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消化,但是因为认知能力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出差异,于是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对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上课。但是,有时候,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因为时间的关系、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太多等等原因,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把所有的错误都消除,于是,一次次的累积,就会使一部分落后的学生知识的盲点堆积的越多,最后就更加跟不上其他孩子学习的步伐。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怎么做就变得异常重要。说实话,教师工作是良心工作,每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掉队,只是有时候碰到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只能放弃。所以,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继续往下读,所幸的是,文中也给出了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走到他们每个人跟前去,看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给他们完成与此相关的作业题,并且当堂就增加这类题型的训练。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人的流利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是啊,这样的做法不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吗?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即使知道落后的孩子接受不了自己所教授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不得不反其道而为之。于是。掉队的孩子只能依靠其他时间恶补,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写得很美,我是读了又读,散文化的语言,浅显的事例,有条不紊的讲解使我坚信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读后梳理如下:

首先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很难驾驭课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把教学当成是任务,碌碌无为,毫无激情,自然不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不讨厌都难,说的严重些是误人子弟。

、教师要运用智慧,善于点燃学生对自己学科的热爱的火花,争取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一学科。 教师要心中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学校。苏翁通过“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图书之角”建构自己的物理学校,为学生创设了空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能力。苏翁用生动的例子诠释了如何让学生热爱上自己的学科,把学生引导上思考之路,他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志趣。教师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志趣是多么重要呀,有了这个志趣,学生就会自主探究,谁能说若干年后 ,爱迪生、牛顿、老舍、冰心不会出现。

苏翁还不忘关注另一部分学生,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漠的学生们,强调只有思考才能唤醒思考,教师要运用智慧把学生从智力的惰性中挽救出来,使学生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体会到做一个思想家的自豪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兴趣的秘密何在”,我对其中的这两段话感触很深: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

2、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深深的感到自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非常的欠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了兴趣,根本就谈不上愿意学了。对此这段时间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布置任务要说清楚,让孩子们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2、给与孩子们必要的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3、及时的反馈表扬,让孩子们有自己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愿意再做。

我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细细考虑我班上的31位孩子,思考着他们可能有的答案,一小部分学生,我估计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因为她们习惯于被安排好的生活;班上绝大多数孩子的回答可能是他们自己喜爱的各种游戏。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十七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看看孩子们喜欢做的事,又有那一件事能打动学生的思想和心。孩子们的课外时间都是被一些毫无益处的玩耍抢走了。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深深地明白阅读能充实灵魂,滋养心灵,润泽生命。我曾兴致勃勃地成立班旦的图书角,让孩子们从家里拿来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拼音读物,安排孩子们利用每天吃过饭后的时间来读课外书,效果却不怎么好,只有一小半的学生在看书,一大半的孩子不愿意看,情愿在那里玩……有时我觉得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吗。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爱读书而有的小孩不爱呢?为什么有的班级爱读书,而有的班级不爱呢?为什么有的学校爱读书,而有的学校不爱呢?

那是因为各人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我虽然有心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却采用了“放羊式”的方法,没有好好引领他们体会读书的乐趣,感受读书的魅力。

找到根源,下一步我要思考的是怎样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真正地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得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来,越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就越应该参加劳动,而在劳动中发展智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令今天的教师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劳动了,家长的宠爱,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得这些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不仅缺乏真正的体力劳动,更缺乏那些精细的,需要动脑筋的劳动。端午节的裹粽子活动,虽然邀请了家长做我们的指导,但是,有很多同学还是没学真正学会怎么去搭芦叶,怎么去用芦叶绕来绕去成粽子样,这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关键还是与平时做事情的习惯态度有关,做事情总喜欢依赖别人,自己不好好的去尝试和摸索,不会了去问,去请教别人。 实践证明,凡是热爱劳动的,双手灵巧的孩子,他们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既然“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么就让孩子动动手吧,要知道,捆绑了他们的双手,就等于束缚了他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