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新闻

界首教育系统首家“博士工作站”建成

来源:张艳青日期:2019/4/26 14:00:45
分享到:

安青网讯  4月18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与界首市教师进修学校(界首中学)合作筹建的“刘伟博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界首中学举行。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刘伟博士团队围绕着界首市基础教育有针对性的展开一系列讲座和高端教育论坛,来自基层教育一线的教师代表和校长们在家门口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热点难点。界首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各学校校长、班主任和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界首市教师进修学校承载着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随着界首市近年来陆续建立了数十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界首教育受到城市高位发展的启发,也萌生了引入博士工作站的想法。界首市教师进修学校(界首中学)负责人闫峰介绍说。

刘伟博士是从界首走出去的,目前就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去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得知刘伟博士回乡探亲,主动跟刘伟博士联系,通过双方沟通交流,我们对于建立博士工作站的预想不谋而合。

工作站的博士们以每年不低于20天的时间定点蹲守界首基层教育一线,参与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科研和学校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学校为保障博士工作站的正常运行,设立专业工作组、培训中心和保障小组,三大部门保障博士工作站正常运作。界首中学为来站工作的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在站工作的博士生颁发聘任证书,为离站时圆满完成任务的博士生颁发博士工作‘实践经历证书’。”

在这三天的活动中,刘伟博士团队的成员从教育科研、教师人际关系、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班级高校管理等方面为前来参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传经送宝,参会者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在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将会认真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界首市实验学校将以此次博士工作站成立为契机,积极主动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与博士对话,与博士同行。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利用教师读书会、教研季、青蓝结对、师德考核等平台,扎实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和校本教研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界首市实验学校校长陈坤说。

“搭建博士工作站平台,是教育局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工作站的博士们来自高校,他们有足够的教育科研经费和教育科研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基层教育所缺少的;在基层教育实践中,我们有一线的教研资源和一手教学资料,这些却是高校博士们所缺乏的。双方通过博士工作站的合作,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同时促进专家的教研成果在我们界首的就地转化,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界首教育局党组成员、教研室主任刘亚陆表示,搭建博士工作站平台是落实界首教育三年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年界首市教育局教研室本着“压担子、搭台子、树梯子、创牌子”的教研工作思路,搭建界首教研季、界首教学节、界首教育博士工作站等多个教研平台,把整年度的教研活动连贯起来,共同提升教研质量,创建界首教育教研品牌。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期待的教育是开门办教育。学校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而青年教师是区域发展的生力军,多一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举措,正如这次的博士工作站,这种工作模式从本质上是给我们基础教育提供可参考版本,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教研教学专业上取长补短,尽快成长为专业型、智慧型教师。”界首中学负责人闫峰补充道。

“引进来”是一种包容和开放;“走出去”是一种自信和豁达。

来自界首市砖集中心学校的教师王丽雯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不禁激动万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上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在高端论坛上,专家针对我提出的农村女性教师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兼顾工作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解答和建议。把压力转化为乐趣,以一种正面积极的情绪去对待家庭和工作;其次要对身体进行调试,读书、运动、听音乐、购物、找朋友倾述都是很好的排压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经过这几天的讲座,虽然没有完全释然,但是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些光点和希望。”

“与博士对话让我们获取了先进的理论知识,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够脚踏实地,将理论结合实践,走好教育路,为界首教育添砖加瓦。”界首市邴集中心学校教师许玉银感叹道。

“这是界首教育系统首家博士工作站,”界首市教育局局长张辉表示,“刘伟博士工作站”的揭牌是界首与高校开展合作的良好的开端,在界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这个平台,邀请教育专家为界首的教育把脉问诊,为师生进行专业引领,架起“小上海”与“大上海”之间沟通的桥梁,为界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教育类博士工作站落户界首,为我们基层教育把脉问诊,让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教育大咖们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

■通讯员  李雪梅 本报记者  肖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