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本涛:以自信稳健的步伐迈向教育现代化

来源:汤萌萌 陕西教育报日期:2019/5/17 10:59:03
分享到:

4月17日,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高杨杰校长工作室”成立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本涛应邀作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报告。在此期间,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宁本涛教授。

记者:历时两年多起草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终于出台,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规划对教育现代化作了详尽的表述。对教育现代化,您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宁本涛:以“化人”为本,以“文化”为根,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这有赖于:学生的个体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感、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的专业理想、事业情怀、专业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校长的教育领导力、学校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的持续提升。

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尤其要警惕“现代化陷阱”和“现代化指标陷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改革需要进行“二次革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尊重教育改革利益共同体之间的话语表达与利益共识,启动教育真改革不仅需要政策话语的“政策正确”,更需要学术话语的“理论合理”和民间话语的“社会认同”!

记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都提到了“中国特色”,在您看来,基层教育工作者该怎么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

宁本涛:“中国特色”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把握: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即政治正确。第二,要有内动力,进行自我革新,不能“等靠要”。第三,汇聚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支持教育。社会力量包括家长、企业家、公益组织等,要把这些分散的汇聚起来。第四,要有中国“芯”和国际视野。中国“芯”,即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比如共建共享共荣、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等。第五,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记者:您在报告中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需要放飞想象力。那么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该怎么放飞想象力,实施面向未来的教育?

宁本涛:放飞想象力,就是在国家的号召之外,首先,要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划时要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具体怎么操作,这个要自己主动想象,不能“等靠要”。比如学校最核心的教学、课程、文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等,需要校长和当地政府主动去发展。其次,要接地气地想象。一方面要文化自信,对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要自信。比如,有些地方的茶文化在城市里还没有。城乡一体化不是“去乡”,而是发展城乡共荣的一种文化。去掉地方特色的文化,称不上是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相信老师和孩子,发展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是教育人都期望的教育状态,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在现实中不尽理想,对此,您怎么看?

宁本涛: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样两个很“中国”也很“微观”的理念,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提出来,表达了国家将宏观战略落到实处的决心,也体现了“细微处见精神”的细腻。

因材施教在现实中不尽如人意,要反思几个教育观:一是反思教育评价观。中央的精神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实际中没有完全执行,主要是利益博弈导致的。对于评价制度,我们都认识到了,但是对考试和录取制度还要进行大量改革。国家实际上一直都在进行改革,比如自主招生、重点高校专项计划等,综合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录取学生,不是仅看分数。但是我觉得做得还不够,除了改变录取制度外,还要改变社会“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人才评价导向。二是反思教育观。现在的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这不是好的教育。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比如孩子特别适合升学,就走学术道路,但是有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到100分,只能考个七八十分,那就发展孩子的其他能力。政府要办多样化的学校,家长要给孩子找到适合的学校。三要反思的是,没有因材施教,不是认识不到,而是专业能力不够。

对于人人成才,我提一个“共识”概念,就是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仅谈“中国特色”,要问一个问题:教育现代化的共识是什么?我认为共识,首先是以人为本,再聚焦一点就是发展适合孩子的教育,而我们恰恰相反,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孩子,这个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其次是真正以儿童为视角。首先从儿童的眼光看过去。比如在你的朋友圈有张留守儿童的照片,她说她的梦想是长大后帮妈妈多干点活,从她的角度出发,就挺好。再次是尊重儿童,不要用固化的标准答案衡量一切。比如有一道题:黑龙江的冬天一定会下雪吗?标准答案一定“会”,一个学生写“不一定”,被认为是错误的,恰好这个孩子的爸爸是做研究的,告诉孩子达到一定条件才会下雪,这就叫深度理解,也是核心素养之一——质疑能力。最后是相信儿童。中国人的儿童观,往往把儿童视作不成熟,其实未必。尽管每个儿童成长节奏不一样,但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完成,要学会等待。

记者:创新,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采访中,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反映,他们想创新,却受很多制约:比如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考试等作了标准规定,办学自主权也没有。在您看来,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方面应如何作为?

宁本涛:基础教育的创新不是破坏性的创新,需要优化和增值,这需要教育和教学智慧。第一,优化作业。创新首先得守正,“正”包括测试,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个方法很笨,比如一个字没写对,罚抄30遍或者50遍,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好的做法是,准备一个错题本,再布置一些分层分类的作业,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的需要。第二,优化课堂。整个大环境不可能改变,你得先去适应,在适应后再作一些改变。我个人觉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相矛盾,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不见得分数就低。现在是光追求分数了,没有发展其他才能。第三,优化评价。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多样的学生,要围绕孩子各自的兴趣去培养。

记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也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优秀教师。您认为,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宁本涛:第一,提高待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教。第二,保障教师待遇和福利,且缩小待遇的地区差异。第三,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情怀。有研究表明,单纯靠待遇激励教师,会遇到瓶颈问题,所以要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情怀。第四,厘清教师的权责边界。我最近研究过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工作量普遍都是超量的,教师的普遍状态是“忙、盲、茫”。为什么导致这样,就是教师的权责边界不清晰或者产权边界不清晰,包括工作内容边界不清晰、工作时间边界不清晰、责任边界不清晰、权责边界不清晰、道德边界有些过高。第五,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第六,通过感情、发展、志业激励老师。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