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名师工作室 建立三级“导师库”赤水市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人才难题
“思政导师”“产业导师”“名师工作室”……2月18日,在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搞了半辈子农业的村民周光全头一回见识到,村里搞产业发展来了那么多能工巧匠。
各方能工巧匠汇聚乡村,是赤水市为破解乡村人才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随着赤水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入,对乡村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 要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培养、引进、用好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从去年12月起,赤水市结合产业特点和群众需求,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中选聘“思政导师”,从农业专家、技术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致富能人、在外乡贤等人员中选聘“产业导师”,通过个人自荐、镇村举荐,市委组织部门、职能部门共同考察评定的方式,建立市乡村三级“导师库”。 目前“导师库”已吸纳人才20余名。
“为充分用好‘导师库’,我们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定工作机制。 ”赤水市委组织部组织股负责人说,由市委组织部聘任的“名师”领办,导师参与,组建名师工作室,负责创新成果孵化、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建立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等各项任务。
“名师工作室如同一个启智育才的‘孵化器’。 ”大同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代华兰说,工作室汇集的人才力量能把新的技术和新的业态带到乡村。
今年1月,经过层层选拔,赤水市在黎明村建成“王廷科工作室”,该工作室系统总结的黎明村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经验做法,正在向赤水各村推广。 1月21日,王廷科还在该市新任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中进行了现场授课。
据介绍,该市还赋予名师工作室制度创新、产业模式探索等职责,将名师工作室作为全市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的“试验田”,探索适宜大范围推广、能带动群众获益的模式机制。
“名师工作室还设立后备人才锻炼专岗,根据名师牵头、导师帮带的方式,每年结对培养后备人才。 ”赤水市党建服务中心业务股负责人说,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后备人才不断成长。
赤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立足乡村发展所需,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各方精英引回来,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推动各类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来源:赤水市人民政府_外媒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