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各县(市、区)教育局,浙南产业集聚区文教体局,市局直属各学校、单位:
现将《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教育名家、未来名师、未来骨干教师、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等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行。
温州市教育局
2018年4月30日
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根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培育、造就一批教育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深化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人才素质能力。
二、总体任务
实施“百千万工程”即选拔100名教育名家培养对象、1000名“未来名师”培养对象、10000名“未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三年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引领作用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市学科骨干-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到2020年,拥有一支市学科骨干5000名,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3000名,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500名。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市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教育名家培养分管理类和学科类两类。在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省中职名师、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中选拔100名有崇高教育理想和抱负,有深厚教育管理和教科研能力,有鲜明教育教学思想的名校长名教师予以重点培养。注重名校长名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组织名校长名教师赴国内外高校集训,拓宽教育视野;赴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对比标杆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与教学艺术,培养教育家的职业精神、教育情怀与人格魅力。打通渠道开设高端对话,建立温州市校长峰会制度,举办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支持名校长名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二)实施“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在省教坛新秀、市、县(市、区)教坛新秀和教坛中坚中选拔1000名师德高尚,可塑性强、创新意识强、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配备课堂教学导师和理论研究导师,采取跟岗实践、课例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展示、名校考察等形式,实现专家引领与自主研修、教学实践与理论提升两个结合,促进学员突破专业发展短板和高原现象,为其进一步成为市名师、正高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并以此带动全市教师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新增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100名,其中乡村学校定向名师20名。到2020年,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达到200名。
(三)实施“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10000名师德高尚、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通过市、县研训员、优秀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引领,以“坚定专业信念、落实核心素养、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开展系列培训、岗位练兵,培养适应“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未来骨干教师”,为其成为市学科骨干教师和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要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激励机制、专题研修、提高待遇等途径,培养一支扎根乡村、素质优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引领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2018年新增市学科骨干教师1500名,2020年新增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600名。
(四)实施“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重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形成以“班主任技能培训”为载体的入职培训,以“班主任管理素养”为核心的提升培训和以“班主任特色提炼”为目标的名班主任成长工程,实行三级提升培训。通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优质班会课比赛”“班主任德育案例评比”等专项专业评选,构建“骨干班主任-中坚班主任-名班主任”的班主任专业发展三级框架,促进班主任的成长、成熟。搭建班主任专业交流与展示平台,通过定期的德育论坛、班主任沙龙,教育公众号,微信群,微课等交流平台,组建“班主任导师”团队,引领全市中小学班主任从“事务型班主任”成长为“专业型班主任”,造就一批学生成长路上的最佳引领者,真正成长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学业导师和生涯导师。
(五)实施“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每年新建70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确保建到山区、海岛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室比例不少于70%。以市县级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上联“云端”——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下接“地气”——校级名师工作室,实现四级名师工作室全覆盖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整体格局。通过名师工作站,为山区、海岛和农村薄弱学校“量身定制”培养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研组建设;依托浙江名师网和温州名师网,探索实体工作室+网络化实施,打造新名师孵化基地。健全中小学骨干教师目标考核办法,突出本职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名师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紧密结合。
(六)实施教师校本专业发展提升计划。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履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以关注每一位、发展每一位、培养每一位为主旨,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体系。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最可靠、最有效的力量,要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引领作用。建立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为抓手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要依据《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精神,开展以改进教学常规为切入点的教师研究活动,形成同伴互助、共同反思、专业引领、团队成长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学校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缓解工学矛盾,探索教师假期学习培训制度。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建立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机构,设立领导小组和联席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处,专题研究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协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落实
落实培养计划运作机制和主体责任,市教育局牵头处室指导工作开展,各相关处室和各地各校具体承接并实施培养计划,将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达成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考核。把培养计划实施情况作为教育现代化评估考核、教育工作发展业绩考核、学校(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以及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培养计划实施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
(三)市县联动
市、县(市、区)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市、县(市、区)联动培养瓯越教育人才机制,县(市、区)要结合本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配套制定教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出台教育人才激励政策措施。主动对接市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搭建教育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平台,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做好县级教育人才评选和市级以上教育人才推荐工作。县(市、区)要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抓好常规培训和高端培训工作,依托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
(四)加大投入
优先保障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经费投入,建立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落实教育人才的奖励措施。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安排足够经费保障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有效整合教师培养培训经费,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和精准度。
附件:1.温州市“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2.温州市“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3.温州市“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4.温州市“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5.温州市“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6.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
7.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养指标
(2018-2020年)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年4月30日印发
温州市“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选拔100名有崇高教育理想和抱负,有深厚教育管理和教科研能力,有鲜明教育教学思想的名校长名教师予以重点培养,经过三年努力,支持名校长名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二、培养对象和条件
培养对象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和培训机构)。培养对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具有正高级职称或获得省特级教师或温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或省中职名师称号。培养对象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政治思想素质优秀,师德高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2.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观念新,专长特色突出,在区域和学科专业领域内声望高、影响大、示范性强,受到同行、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敬重和好评。
3.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承担重大教改实验项目,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4.积极进取,有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理想和不懈追求,有成为教育名家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
5.中小学校长还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办学与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所在学校特色鲜明、业绩显著、成果突出。
三、培养方式
培养采取专家引领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专家引领。依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建立学习研讨小组,为每一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由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组成。
2.自主研修。培养对象在培养单位、专家指导小组和导师的指导下,围绕自己的学科专业和特色特长,确定研究发展方向,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
3.集中研修。一般按专题分期分批进行,每年1-2次,每次10天左右。
4.研修实践。组织培养对象到境内外名校挂职锻炼;为培养对象创造演练实践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努力让培养对象在改革实践中获得发展和提升;资助培养对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出版专著,推广培养对象的教科研成果,努力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
5.设立网上交流中心。在温州教师教育网设立交流中心,供培养对象交流研讨和展示成果。
四、考核认定
对学员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机制。经考核合格的,市县负责培训机构在省培管理平台录入相应培训学分。结业考核优秀者作为评选高一层次教育人才的参考依据。
五、其他事项
“温州市教育名家培养计划”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领导、方案设计、过程管理和考核认定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市级培训项目的人员选拔。
温州市“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2018-2020年,系统培育1000名可塑性强、富有创新意识、教学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具有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湛、锐意创新、风格鲜明的温州市“未来名师”。为其进一步成为市名师、正高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并以此带动全市教师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培养对象和条件
培养对象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年龄在42周岁以下,从事教学工作6年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小学、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取得中级以上职称;曾获省教坛新秀,市、县(市、区)教坛新秀和教坛中坚,县(市、区)名师等荣誉称号,已获温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荣誉称号或已入选浙派名师培养项目的教师不再列入。
三、培养策略
(一)师德为先、全程渗透
帮助学员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通过精读教育经典著作、德育论坛或沙龙、送教下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等各种途径,把师德培养全程渗透在培训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二)教学诊断、规划引领
组织导师团队对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逐一展开个别诊断,明确每位学员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学员三年专业发展规划的设计、论证、完善,形成清晰的专业发展愿景、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
(三)集中研修、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学习特点和工作实际,集中研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集中研修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诊断、名师跟岗、主题研讨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名著研读、课题研究、教学反思、凝练风格等形式开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促进学员专业发展。
(四)实践取向、提炼风格
强调源于实践、面向实践和为了实践的“临床式”培训,增进学员的教育智慧,突出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帮助学员提出清晰明确的教学主张,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凝练有教学实践支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
四、培养模块
“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培养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在培养周期内,集中研修不少于40天,设计6个模块。
名称 培养建议 天数 备注
诊断
规划 组织实践导师团队对学员进行逐个课堂教学诊断;撰写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并组织论证和修改定稿。 2—3天 完成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1份
理论
研修 精读国内外经典著作,广邀省内外优秀专家阐述教学前沿思想、课程开发理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知识;走名城、进名校、访名师,拓展视野、博采众长。 7—10天 完成学习体会文章或考察报告1份
实践
教学 在实践导师所在学校进行跟岗实践,聚焦学科疑难问题,通过教学研讨、课堂实践、观摩反思等途径,切实提升执教能力;结合本校课程总体规划和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实施选修课或拓展性课程;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1—13天 完成诊断课和提高课的全程录像及相应教学设计各1套、拓展性课程(或高中选修课)实施方案1份
修己
育人 系统学习儿童、青少年发展理论和学习理论,聚焦学生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新时代班主任工作或学生导师工作规律;同时学会正确处理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压力,缓解职业焦虑,保持良好心态。 4—7天 完成班主任(或学生导师)工作师德故事 1篇
风格
提炼 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形式,提炼自身学科教学主张;并通过教学展示、观点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验证和修正教学主张,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4—7天 提交总结自身教学思想的论文1篇或课题结题报告1份
成果
展示 参加送教下乡等公益活动,服务乡村、锤炼师德;参加“与特级教师对话”、“未来名师论坛”、结业展示汇报等专设活动,展示培养成果。 2—5天 完成研修成果集一份
五、考核认定
对学员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过程考核,建立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的淘汰机制。经考核合格结业的,市县培训管理机构在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录入相应学分。结业考核优秀者作为评选高一层次教育人才的参考依据。
六、其他事项
“未来名师”培养计划的1000名培养对象,市级负责培养280名,县(市、区)级负责培养720名,名额分配详见“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养指标”。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市教师院负责市级培养项目设计、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认定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市级培养项目的人员选拔,并开展县(市、区)级的培训。
温州市“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2018-2020年,培养10000名优秀青年教师,使其成为具有坚定专业精神、扎实学科学识、投身课堂变革、善于合作示范的“未来骨干教师”,为其进一步成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新增市学科骨干教师1500名,2020年新增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600名。
二、培养对象和条件
培养对象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因具体的培养项目不同,培养条件另定。
三、培养方式
(一)分层分类 精准培养
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多个培养项目,市县联动,分工合作,开展富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培训。
1.2018-2020年,开展青年教师“面向未来”培养项目,培训各学段各学科青年教师5000人。
2.2018-2020年,开展教研组长“学科领航”培养项目,培训各学段各学科骨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2000人。
3.2018-2020年,开展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素养提升”培养项目,培训各学段各学科市级骨干教师3000人。
4.其他培养项目。
(二)采取专家引领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高校学习与送教下乡相结合、集中面授与线上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
四、培养模块
各不同培养项目可以选取不同的模块,或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培训进度、学员需求,在培训中自行调整各模块时间。既从整体出发,考虑共性要求,又从实际出发,兼顾个性,提高培训灵活性与针对性。
课程模块建议如下:
名称 课程模块建议 天数 备注
成长
规划 制订个人两年专业发展规划并组织论证、修改定稿。 1-2天 完成个人两年专业发展规划1份
专业
精神 修己育人,观摩优秀教师成长事迹等,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信念,注重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发展,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师德风貌,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2天 完成职业认识观点报告1份
理论
研修 经典教育著作研读,聆听省内外优秀专家阐述教学前沿思想、课程开发理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研究方法、信息技术运用等领域的最新知识。 3-5天 完成学科教学观点报告1份
实践
教学 名校考察与名师课堂观摩,在实践导师所在学校进行跟岗实践等,聚焦学科疑难问题,通过教学研讨、课堂实践、观摩反思等途径,切实提升执教能力;基于学校实际,设计实施学科教学规划和选修课或拓展性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学新路径,优化课堂教学。 5-10天 教学设计、观课议课报告、学科课程规划方案等1 份
成果
提炼 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形式,提炼自身学科教学主张;并通过教学展示、观点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炼教学研究成果。 2-4天 提交总结自身教学思想的论文1篇或课题结题报告1份
成果
展示 参与各级名师工作室,展示学习成果;参加送教下乡等公益活动,服务乡村、锤炼师德;区域教学展示、结业展示汇报等活动,展示培养成果。 1-3天
五、考核认定
对学员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注重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机制。经考核合格结业的,市县培训管理机构在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录入相应学分。结业考核优秀者作为评选高一层次教育人才的参考依据。
六、其他事项
“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市教师教育院负责市级各培养项目设计、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认定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市级培养项目的人员选拔,并开展县级(市、区)的相关培训。
温州市“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建立班主任入职培训机制和班主任工作研培制度;健全班主任专业发展评优评先机制;完善市、县、校三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优质班会课比赛机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形成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到2020年,班主任专业素养显著提高,形成一支师德好、素养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培养一批省内知名的班主任。
二、培养方式
(一)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建立中小学班主任选聘制度,明确初任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校三级班主任入职培训制度,定期举办班主任素养提升培训班,让更多的班主任成长。健全市、县(市、县)班主任培训网络,为各级各类班主任提供不同需求的培训项目。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领军作用。
(二)班主任专业成长工程。构建“骨干班主任-中坚班主任-名班主任”三级评价框架,激励更多班主任成长、成才。健全市、县(市、区)、校三级“班主任基本大赛”和“班主任班会课大赛”等两大班主任专业成长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进。组织好班主任德育案例评比和班主任论文评比。
(三)班主任交流展示工程。依托名班主任、中坚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组建市、县(市、区)两级班主任导师团队,引领全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定期召开名班主任论坛、班主任沙龙,组建市、县(市、区)班主任微信群,开展班主任微论坛、微课等班主任交流平台,交流展示中小学班主任智慧。
三、培养模块
(一)第一阶段:建立和完善机制。设立市、县(市、区)班主任工作指导机构,建立指导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相关专家团队。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校三级班主任入职培训制度和班主任培训网络,完善名班主任工作室招生和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班主任交流展示体系和班主任评价体系。
(二)第二阶段:开展研训和展示。组织做好市、县(市、区)、校三级“班主任基本大赛”和“班主任班会课大赛”;举办名班主任论坛,定期开展班主任沙龙和班主任微论坛、微课。举办班主任德育案例评比和班主任论文评比。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讨和交流活动。鼓励校际之间开展班主任研讨活动,鼓励班主任撰写博客、开展课题研究。
(三)第三阶段:做好提升和推广。评选一批骨干班主任、中坚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并建立班主任评优评先长效机制,表彰一批在名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优质班会课比赛等工作方面优秀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提炼学校班主任专业成长经验及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与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班主任激励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和终身班主任奖;开展班主任三个层次评选。县(市、区)要配套制定评选和奖励计划,鼓励县(市、区)开展更多激励班主任工作的评选和奖励计划。
(二)完善班主任岗位津贴制度。各地各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提高班主任待遇的方式和方法,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班主任龄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老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
(三)强化班主任考核机制。各地要将专业型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要将其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各地各校要将专业型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符合本区域、本学校的专业型班主任成长计划。
温州市“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名师工作全覆盖,根据《温州市瓯越教育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市、县级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上联“云端”—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下接“地气” —校级名师工作室,实现四级名师工作室全覆盖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纵向格局。
在基层学校建设名师工作站,尤其确保建到山区、海岛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室的数量不少于70%,实现名师工作室全覆盖的横向格局。
二、实施意见
(一)市级名师工作室建设
温州市每年新建70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由温州市第一层次骨干教师即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担任,学员为市、县级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的引领,“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读书学习、聆听讲座、课堂教学研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式,对学员进行量身定做的培养;为名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1.市名师工作室申报
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学员和设站学校的申报均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以确保饱满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便于师生间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录取学员数为8-15名,聘请1-3名导师和1-2名助理,形成学习共同体。
2.市名师工作站的建设
每年新建70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周期为2年,常态运行的工作室为140个;在基层学校建设名师工作站,确保建到山区、海岛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室比例不少于70%,促进薄弱学校、学科的发展。
名师工作站设站学校原则上有两个名师工作室(即2个学科)入驻,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带动设站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设点一校,带动一片”的协同效应。
3.互联网+名师工作室
各名师工作室建设好温州名师网的读书橱窗、观课评课、教育艺术、办学思想、课题论文、专家视野等栏目,依托温州名师网,探索实体工作室+网络化实施路径,扩大名师工作室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新名师孵化基地;同时,利用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站,拓展名师工作室的空间,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
4.市级名师工作站(室)考核
每个名师工作站(室)每年需完成至少8次的培训活动,并接受市教育局的督查,培训周期2年结束后接受考核。通过现场考核、查阅档案、浏览网页等方式对工作站(室)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名师工作站考核必须有设站学校的总结;同时在各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基础上,评出优秀名师工作室和优秀学员。市名师办将对各(县、区)的专任教师参与市级名师工作室培训的申报数和录取率进行统计分析,列入年度教育工作发展考核内容。
5.市级名师工作室经费管理
市级名师工作室经费每年2万元,采取分期拨款的经费管理办法,根据主持人提供的上一期经费使用会计账本拨付后期经费,让经费使用更加合理、规范。
6.联动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
此项工作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牵头,依托浙江名师网进行,市名师办组织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学科带头人申报,并将省教育技术中心对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年度考核的结果纳入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年度目标考核,给予量化加分。
定期召开温州区域内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座谈会,总结推广网络名师工作室经验,促使网络名师工作室与实体名师工作室深度融合,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受益面。
(二)县级名师工作室
1.为了与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相配套,扩大名师资源的辐射面,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市教育局将县(市、区)名师工作室建设列入市对县级教育局教育工作发展考核范畴,督促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方案和细则,让名师工作室走向“田间地头”,覆盖到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由县级教育部门根据各地具体实际负责制订和实施。
2.县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必须是县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以上,或市级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没有建立市级名师工作的市第一层次骨干教师,原则上需建立县级名师工作室。
3.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在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确保县级名师工作室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三)校级名师工作室
1.各级各类学校应因校制宜,创造条件,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工作室建设以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教科室具体负责实施,主持人可以是县级第二层次和市级第三层次以上骨干教师,没有建立县级名师工作室的县级名师,原则上应该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
2.学校根据本校名师资源制定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方案,在借鉴市、县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创新。
要制定考核奖励方案,对优秀的主持人和学员予以肯定和表彰,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在校的绩效考核。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制订和实施,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
3. 建立名师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一些名师资源比较缺乏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学区要发挥协调作用,帮助学校就近聘请名师担任工作室主持人,或者近邻的学校组成联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室学员招收范围原则上以本校教师为主,学校和主持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邻近学校招收部分学员。一位教师只能成为一位工作室主持人的学员。
三、2018年工作推进要求
我市已建立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近900个。各县(市、区)要认真梳理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整体谋划市级名师工作站室申报、县级和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确保四级名师工作室不重复、无死角、无盲区分布。
县级名师工作室一般按照市级名师工作室数量的1:2确定指标;校级名师工作室数量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在没有设立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的学校,2018年全部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名师工作室的管理由市、县(市、区)名师办负责(未设立名师办的地方由教育局人事科负责),市名师办负责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和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监管,县(市、区)名师办(教育局人事科)负责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监管以及辖区内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统筹和监管。
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落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科教研工作水平,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实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切实改进全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学科教研意识淡化、组织功能边缘化、运行机制行政化、教研方式单一化、学科教研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管理功能、课程领导、队伍建设、教研范式和校本特色,提高学科教研组工作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学科教研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学科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律。根据学科教与学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协调发展,努力增强学科教研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科教学和教研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精准教研,改进教学,转变区域和学校在学科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学科教研意识淡化、组织功能边缘化、运行机制行政化、教研方式单一化、学科教研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四)坚持常态开展。在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的指导下,推进学科教研工作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学科教研工作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教研工作长效机制。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研工作,密切关注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评价改革等热点难点,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教研方式,充分运用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意义的数据与证据开展教研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组织(队伍)建设
1.优化设置教研组织。学校应重视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教研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专职教师人数少于2人(含2人)的学科应与相关学科组合成立综合教研组或加入其它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联合相关学校设立联片协作教研组。规模较大学校可按学段或年级设立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任教的主要学科教研组,同时须参加兼课学科的重要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形成学科教研团队。学校要制定三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学科教研组建设。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学术教研功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科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教研组长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教研组的管理者、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团队发展的领头人。要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组织和协调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组长。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形成由教研组长、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
(二)制度建设
3.健全教研工作制度。明确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教研工作制度,使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制度、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制度、课程修习学分认定细则、阅读分享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巡课评课议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在学科教研组得到有效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学科教研组的学术教研功能,保证教研组的正常有效运行。
(三)课程建设
4.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以课程改革带动学校与学科的发展。学科课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科教研组在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构和校本化实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形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二是拓展性(选修)课程的开发。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特点,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选修)课程。
(四)常规建设
5.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学科教研组要将教学常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等教学要求和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对照要求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常规的指导与管理,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作业管理的改进与加强,形成校本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视教学常规检查与反馈的实效性,树立教学常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提升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水平。在加强教研组常规建设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寻找教学突破口,以研究任务或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推动教研工作。
(五)科研建设
6.策划实施教研活动。要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以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有效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参与面、获得感。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
7.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施学科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反思文章,及时总结、推介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从学校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出发,建立与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如校本教研、进修交流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
(六)资源建设
8.积极建设学科资源。学科资源建设包括校内资源建设和校外资源的利用。校内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如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未来教室、自主学习空间、器材室、实验室、专用学具等教学硬件资源,也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论文、学生学习资源库、校本作业本、校本习题库等教学内容资源。校外资源的利用如学生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高校实验室、外单位的专家人力资源等。积极实施“云教研”,利用优质网络学科资源,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发挥优秀教学资源向乡村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七)文化建设
9.形成良好教研文化。教研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工作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的教风学风、团队精神、教科研学术氛围、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学术道德规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为良好教研文化的创建提供支持,促进教研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培育和形成。
(八)特色建设
10.培育学科教研特色。学校教研组要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教师特点、教学实际开展学科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实际的教研组特色项目,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教研组品质,构建学习型、合作型、研究型、活力型教研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研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区域内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建立市、县(市、区)各学科教研员联系学校教研组制度,具体负责本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及考核工作。学校是学科教研组建设的主要阵地,校长负总责,分管教学校长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校领导分工包组直接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建立教研组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发挥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二)制度保障
2.完善评价制度。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在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中,实行教研组捆绑评价,突出教研组团队的工作表现。市教研院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学科教研组长须担任三年及以上)的评选活动,举办先进教研组活动成果展示、学科教研组建设论坛等,提高先进教研组的影响力,发挥先进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市、县(市、区)教研部门开展先进学科教研组评选活动,授予先进教研组组长为优秀学科教研组长,并予以表彰,在评职、评优等方面按单项先进予以计分。学校到2022年30%及以上学科教研组要达到市县先进学科教研组。
3.提升组长待遇。学校要赋予教研组长评价学科教师教学的权利。教研组长参与教师平时考核、学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为教研组长设定相应的岗位待遇,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评先评优方面向教研组长倾斜,有条件的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及一半教学任务为满工作量。
4.强化督查评估。学科教研组建设纳入市、县(市、区)教育局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开展定期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学校及领导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经费保障
5.落实教研经费。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充分的资金投入,保证外出学习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三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和设备器材等,在优秀教学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先进教研组、课题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附件
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与评审参考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要求 评审分值
组织建设
10% 优化设置教研组织 学校重视教研组组织建设,学科教研设置合理科学。 3
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备课组)。 2
形成学科教研团队 学校制定三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学科教研组建设。 2
学校形成由教研组长、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 3
制度建设
10% 健全教研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正常有效运行。 10
课程建设
5%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形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5
加强拓展性(选修)课程群的开发。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特点,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选修)课程群。
常规建设
15% 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全面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常规指导与管理。 10
重视教学常规检查与反馈的实效性,树立教学常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提升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水平。 5
科研建设
15% 策划实施教研活动 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6
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开展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活动,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 3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施学科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 3
学科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反思文章,及时总结、推介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 3
资源建设
10% 积极建设学科资源 积极建设校内学科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校外资源,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库。 6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实施“云教研”,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 4
文化建设
5% 形成良好教研文化 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学术氛围,教研组成员富有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教研组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2
特色建设
5% 培育学科教研特色 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教师特点、教学实际开展学科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行程符合实际的教研组特色项目。
成为学习型、合作型、研究型、活力型教研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5
教研成果
15% 教研成果及教学效果 学科教研活动及研究项目在县级及以上有一定的影响。 4
学科教科研成果丰富,师生获得县级及以上奖项较多。 5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浓厚,负担适中,学习质量优良。 6
实施保障
10% 加强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教研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区域内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建立市、县(市、区)各学科教研员联系学校教研组制度。各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教学校长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校领导分工包组直接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 3
加强制度保障 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教研组长相关待遇。 4
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保证教研组外出学习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
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三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在优秀教学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先进教研组、课题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3
文章发布排名
- 33篇1李敏名师工作室
- 32篇2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28篇3兵团第二届初中英语贲伟玲名师工作室
- 25篇4幸福职教工作坊
- 25篇5六安市张立新名师工作室
- 24篇6重庆市初中政治袁小梅名师工作室
- 24篇7辜晴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1740分4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5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
- 1668分6江西省中小学名师网络研修欧阳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