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浙江省彭玉华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在义乌五中举行

来源:曹富霞 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日期:2019/6/21 10:24:14
分享到: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初夏时节,景色醉人,千野明媚,百里浓绿,十里莺啼。2019年6月14日,彭玉华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工作室一行二十余人莅临我校。

上午,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诸暨中学的马巧婷老师、鲁迅高级中学的胡少男老师和衢州第二中学的朱前珍老师分别为研训教师带来了《故都的秋三篇》、《声声慢》和《涉江采芙蓉》三节示范课,三位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积极思维,课堂精彩纷呈。

马老师以一段具有典型京腔京韵的声音,创设了一个“清、静、悲凉”情境,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随后用极富感情的诵读示范,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体会文本中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通过知人论世情境创设使学生领会到了作者郁达夫的本意在于和自己闲话、向大自然倾诉内心的独语,从而更显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

胡老师通过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引导学生抓词眼、如何言愁三个步骤,极好地解构了《声声慢》。借助富有情感的朗读,营造了悲愁孤寂的氛围,感染了在场的人。在“如何言愁”的环节上,又引导学生品味意象、鉴赏叠词等技法,抓住无形之“愁”。

朱老师解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歌时,技法创新,思维活跃。她先用“删改法”的手段,引导学生把“五言”改作“四言”,然后通过同桌对读、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中体味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质朴精炼;之后又通过辨析“芙蓉”这一典型意象,辨析“还、顾、望”三词区别,引领学生走进语言,品读其中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最后则是让学生再加两言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抒情主体不一致下的“对写”手法运用。整堂课下来,一减一增,真情自显。

下午,以说评课、专题讲座为主。在三位老师说课后,东阳中学的杜勇老师、海宁一中的沈敏燕老师和义乌五中的王侃老师分别对三节课进行点评。随后天台平桥中学的夏春玲老师和苍南中学的陈庆锐老师分别作了《诗歌的思辨性阅读》和《文化,来自冰山下面的魅力》的主题讲座。最后浙江省名师、特级教师彭玉华布置工作室任务并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探究》的专题讲座。

杜勇老师以《“巧”设疑问,领生深思》为题,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抓住直觉体验、语言表达、观点表达、逻辑表达、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五个维度进行点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细节分析。

沈敏燕老师以细腻的观察力、真实的感受评析教学,指出教学重点明确、生本理念明确、文脉情脉双通,同时就文本的理解、技巧的传授、细节的讲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王侃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体验谈到朱老师的课有创意、有惊喜,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诗歌的鉴赏,品味语言的张力和魅力。整堂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令人望尘莫及。

夏春玲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诗歌,用三个问题激发起了大家的思考:“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个学习任务群是否并列?诗歌鉴赏是否可以界入思辨性阅读?多阅读、多吟诵、多品读名家的鉴赏评点能否改变高三学生诗歌鉴赏难的窘境呢?

陈庆锐老师以“啸”“鸣”不同谈到要以本真的姿态亲近文本,要抓住文本的细节,与文本的“矛盾”处深度对话,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彭特高屋建瓴围绕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出目标关键词指向性,内容关键词关联性,策略关键词情境性,评价关键词反思性。彭特的讲座如在新课改的迷雾中,劈开一条道路,为工作室成员指明了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本次工作室活动既对各位教师在新课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问给予了有很大的帮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也对探索名师工作室建设和促进与会语文教师们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b5722f6c29a740d4bd9f69260eb33ea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