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成果导向,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对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效果看,目标不清、活动零碎、成果拼凑等问题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活动主题碎片化,轰轰烈烈的3年工作室创建结束后,没有提炼出有聚焦、可推广的实质性研究成果,缺乏长远效益,限制了名师工作室作用的发挥。
福建省厦门市陆佳音名师工作室充分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过“三级设计”构建清晰蓝图、聚焦成果生成和推广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
成果设计:聚焦问题,厘清目标
工作室组建具有跨地区、阶段性特点,成员之间并不熟识,也缺乏长时间的协同合作,如果目标不清、任务混沌,更会导致教研效果削减。陆佳音名师工作室成员中有50位来自厦门市6个辖区的青年教师,其中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或新成立学校的教师占60%以上。同时,工作室还签约一所乡村学校为带教教研组。为此,陆佳音名师工作室以成果为起点逆向做好顶层设计,明晰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愿景。
聚焦问题,探求方法策略。陆佳音名师工作室组建初始,适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一线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的科学认识和有效使用还处于研究初期,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程理解和实施成了工作室研修的核心问题。工作室申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融通实践探究”省级课题,聚焦主题,依靠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寻找解决问题的理念、方法和策略。
确立主张,凸显理念引领。教学主张是理念与方向的指引,凸显对学科教学本质的理解,是学科教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陆佳音名师工作室确立“融通语文”教学主张,以“融合”为基础,“融通”为方法,“通达”为目标,在联动共生的场域中有效把握时代特点,打破僵化壁垒,链接学习通道,运用“融和通达”策略,推动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有了主张之“魂”,工作室研修才有核心的理念引领,才能避免研修的片面功利化。
明确任务,预设物化成果。任务是联系理念和实践的纽带,促使研修从“混沌行动”向“清晰成果”转化。在工作室建设初期,全体成员经历三轮集体讨论、多元论证,最终确定了三年研修的预设成果:创编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强调了预设成果要与一线教学高度嫁接,一线教师可借鉴、可运用。以这一预设成果辐射衍生其他一系列理论与物化成果,进而促进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质的提升,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过程设计:团队共创,系统推进
零散式活动形态是许多名师工作室面临的问题。陆佳音名师工作室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以前瞻性、统整性思维对工作室研修做一体化设计和布局。
把握主题,架构研究脉络。主题是研修的重要“黏合胶”,精心布局项目主题,能够让研修活动从“碎片化、点状式”向“系统化、链条式”转变。陆佳音名师工作室将核心课题拆分成一个个小主题,确立基于6个学习任务群维度下的多个区级子课题。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制定3年研修规划,形成研修单元,明确年度任务、月研修主题、周活动安排,聚焦主题有效开展研修,纵深推进,形成完整闭环。
活动落实,建构四步研修。活动是研修的实践载体,陆佳音名师工作室每场活动建构四步研修模式,确保“爬梯式”的纵深研究。一是“学”,即理论梳理,围绕主题深入研究文献,由工作室成员代表或专家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系统梳理相关前沿理论,奠定理论基础;二是“观”,即课堂实证,各小组聚焦主题进行团队备课,再由一名工作室成员进行现场授课,其他工作室成员根据各自承担的观课任务,运用智慧课堂工具进行观察记录;三是“研”,即主题研讨,全体工作室成员围绕盲点、节点、重点等展开深入讨论,实现深度互动,进行论证与教学优化;四是“拓”,即延展启思,特邀相关主题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点拨评价,以深刻见解与前沿视角推动研究深化,启发工作室成员进行新思考。
团队共生,促进协律共鸣。强调团队共生、文化共栖观念,就要尽可能消弭区域隔阂和城乡差距。工作室梳理每个成员的“五质”,即区域、年龄、经验、特长和性格,尽可能实现“混搭”。在异质融合的团队中,不同年龄性格、文化背景的成员彼此思维碰撞,极大提升了创造力。此外,每一场研修活动都由一个小组独立承担,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任务驱动、项目互动中,最大限度促进工作室成员彼此的思想交融、智慧碰撞。
运用设计:辐射成果,托举人才
工作室的研修成果如果被搁置,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成员研究动力不足等问题。陆佳音名师工作室努力成为优秀教育成果的“推手”,尽最大可能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促使优质成果形成“流动资源”。
首先,推广工作室“共创课程”。陆佳音名师工作室依托课题研究,形成系列教师指导培训课程资源《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育人实践》,以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课程载体,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突破口,探索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这个系列课程成果包含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9大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系列讲座、精品课例,三年来开展近30场经验推广活动,辐射福建省内外多所学校,受到一线教师好评。
其次,鼓励个性化“交流课程”。陆佳音名师工作室为推动教师特色发展,关注从内部激活:读懂特质,量身打造;全面展示,彼此托举。工作室为成员的成长“画像”,精准把握每个成员的特色和优势,为他们量身打造主题活动。如厦门市集美区高浦小学教师张瑶热爱写诗,还出版了个人诗集,长期致力于推动儿童诗写作。于是,工作室为她举办个人专场展示,组织全体成员共读张瑶老师的诗,提升她的专业自信。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是工作室的带教教研组,汉字学研究一直是该校的深耕项目,于是工作室为其组织主题展示专场。在活动中,教师呈现了自主创编的识字课《上善若水》《江山如画》等,深度聚焦特色化系统识字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教研组的发展信心和研究成果凝练进程。
此外,工作室还积极推荐成员参加福建省内外的送教下乡以及展示交流活动。如厦门市海沧区华附实验小学教师王婷婷长期致力于整本书阅读推广,工作室主持人在举行送教活动时带领王婷婷老师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展示,促进她形成个人品牌。
最后,探索高校“桥梁课程”。工作室主持人陆佳音被集美大学聘为研究生校外导师,同时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方法》选修课程,共有16位工作室成员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内容涵盖12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整体解读与理念分析。这一特色课程犹如桥梁架设在师范院校与一线学校之间,突破了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藩篱,实现了与真实学科教育的链接,不仅促进大学生习得实用的教育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创新了工作室成果的培育与推广形式。
基于“三级设计”,陆佳音语文名师工作室有效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内涵、促创新,有力推动了城乡教师的经验改造与专业重塑,从而为教师发展持续赋能。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陆佳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兼语文教师)
文章发布排名
- 194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90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65篇3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4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5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50篇6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39篇7幸福职教工作坊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