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传统文化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探讨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幼儿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通过设想、探究、也证实了合理的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促进幼儿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幼儿品德教育;德育融合;实践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以载道,道以化人”。这句话正是在说传统文化在教化人心和传播思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修身齐家”的道德规范、“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经典故事。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抓住教育契机,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研究意义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传统文化与幼儿品德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一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幼儿养成好的品德习惯,还能建立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
并且,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是多元化的,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适应能力,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恰好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为未来适应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一) 核心概念
1、 幼儿品德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的根本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基础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启蒙教导功能。品德教育是幼儿园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应该在生活中处处有所体现。
2、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与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涵盖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等)、经典故事(《弟子规》《二十四孝》)、民间艺术(剪纸、皮影戏)、礼仪规范(待客礼、餐桌礼仪)等内容,这些资源能够有效渗透品德教育目标。
3、 理论依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中在“社会领域”明确提出,4-5岁幼儿应“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5-6岁幼儿应“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互助故事等内容,能够为达成这些目标提供具体载体。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游戏、艺术活动等形式,符合幼儿认知特点,能够通过具象化的体验促进品德认知的形成。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与模仿对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榜样故事(如“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能够为幼儿提供直观的道德行为示范,帮助其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传统文化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 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幼儿园已开展传统文化与品德教育融合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节日活动:通过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等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培养感恩与分享意识。
2、故事教学:借助《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传递谦让、勤奋等品德。
3、礼仪教育:通过模拟传统礼仪场景(如见面行礼、待客之道),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范。
(二)实践中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下的品德教育,大多是一些传统的节日时开展一些相应的传统节日活动,通过零散的传统故事,风俗习惯,来作为活动的主题,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并且,像这般活动只有在节日前后开展,并没有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这也导致幼儿对传统文化缺少更深入的了解,也难以形成连贯的道德认知体系。
2、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形式单一,普遍以教师讲解为主,传统的故事停留在口头传述,礼仪教育也多为示范模仿,缺少让幼儿亲身参与到生活中去感受和实践,这也导致难以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
3、家园协同共育断层
在家园共育上没能形成合力,很多家长比起传统文化的品德教育价值,更加关注的是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这也使得在幼儿园所学的礼仪规范,优秀品德,没能在家庭中得到延续,最终教育效果大大缩水。
四、传统文化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 传统节日习俗与品德教育融合
1、春节:结合《指南》中“关心尊重他人”的目标,设计“新年祝福卡”活动,引导幼儿为家人、同伴制作贺卡;通过家庭拜年实践,学习礼貌用语与拜年礼仪,培养感恩与人际交往能力。
2、中秋节:开展“月饼分享会”,组织幼儿共同制作手工月饼,并分发给班级同伴与教师,体验分享的快乐;讲述嫦娥奔月等传说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民族自豪感。
3、重阳节:发起“我为长辈做件事”打卡活动,鼓励幼儿为爷爷奶奶捶背、洗脚,录制视频在班级分享,深化尊老敬老的情感认知。
(二)传统美德故事与道德认知培养
1、谦让与分享:通过《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理解谦让、勇敢的意义,并在班级玩具分配、游戏排队等活动中实践。
2、诚信与责任感:讲述《曾子杀猪》《立木为信》等故事,结合班级“值日生”制度,鼓励幼儿按时完成任务,培养责任意识;通过“诚实小达人”评选活动,强化诚信行为。
(三)传统礼仪规范与行为习惯养成
1、生活礼仪:将传统礼仪融入一日生活,如学习“拱手礼”“作揖礼”,规范进餐礼仪(不挑食、不浪费)、待客礼仪(主动问好、端茶倒水)。
2、交往礼仪:通过“传统礼仪小课堂”,模拟拜访亲友、接听电话等场景,帮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与社交规范,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品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1、游戏化教学: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游戏,如“传统美德飞行棋”可以将美德故事转化为游戏任务、“礼仪闯关赛”设置不同场景的礼仪挑战关卡,让幼儿在玩中学。
2、多媒体与艺术结合:利用动画、绘本、皮影戏等多元化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如通过动画短片《二十四孝》吸引幼儿注意力,组织幼儿通过剪纸、绘画等方式表现传统故事,增强学习趣味性。
3、社会实践体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传统文化小导游”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非遗工坊,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文化魅力与道德价值。
(二)开发园本课程
1、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幼儿园办园理念,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文化与品德成长”的园本课程,按年龄段设计主题,例如:小班“传统节日乐翻天”、中班“美德故事伴我行”、大班“礼仪之邦我传承”,确保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梯度性,循序渐进,贯彻整个幼儿园生活。
2、整合教育资源:收集整理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素材,编写园本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与图书馆、文化馆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库。
(三)加强家园共育
1、家长培训与指导: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专题讲座,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学校推送家庭教育案例,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共读、家庭礼仪实践等活动。
2、亲子互动活动:组织“传统文化亲子日”,开展包粽子比赛、家庭汉服秀、传统游戏体验(投壶、踢毽子)等活动,增进亲子情感的同时强化品德教育效果。
六、结论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更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实践活动中的趣味性和引导性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习德育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
文章发布排名
- 224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96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1篇5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50篇6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43篇7幸福职教工作坊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