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园扎染活动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策略》
【摘要】
我国传统的非遗工艺扎染其艺术表现力与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一系列的教育内涵,将扎染引进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意识,因此幼儿园的扎染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幼儿园的扎染活动仍然存在形式单一、过多应用成品材料和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渗透等现象。笔者结合案例探讨幼儿园扎染活动实施,发现可采用“游戏式”“学科渗透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式,旨在让幼儿学习扎染更易操作。
【关键词】
幼儿园;扎染;非遗文化;艺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一、引言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染色技术,其色彩的晕染效果、图案的随机产生等均与幼儿的“探究—发现—创造”式学习的模式相吻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开展艺术活动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创造表现。近年来,在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的背景下,各幼儿园也将扎染活动引入园本课程,但如何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发展却在实践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如活动过于简单化,材料提供单纯依托扎染工具、忽略了对其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扎染活动应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协调,这也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寻找一种扎染活动的新模式,以期为幼儿园扎染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二、扎染在幼儿园的教育价值
1.审美与创造力发展
扎染色彩和图案的随机性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拆开扎染作品,看到色彩的晕化、图案的显现时会产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心共鸣,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表达对美的感知与体验。扎染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折、捆、扎等活动也可以帮助其发现、感知对称、反复等美得规律,并以此来丰富幼儿对美的感知与创造。
2.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
扎染活动中的绑橡皮筋、折叠布料等一系列动作,要求幼儿的手指等部位动起来,要求幼儿的手和眼配合。幼儿在这一系列动作中的反复操作有助于幼儿的手部小肌肉运动的发展,能有效地训练幼儿小手的操作准确性和灵巧度,为以后的书写、绘画等一系列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传统文化启蒙
扎染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非遗文化,具有丰富文化历史。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扎染的诞生、发展历史、不同地区扎染的特点,如云南白族扎染的精美图案和精湛工艺等,以此提高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喜好,建立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科学探究与环保意识
扎染活动带给幼儿科学探索的机会。幼儿会看到色彩的混合变化,比如三原色混合出新颜色,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利用天然染料(洋葱皮、茶叶、紫甘蓝等)扎染,不仅能带给幼儿自然色彩的魅力,也能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幼儿园扎染活动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游戏化设计:让扎染"好玩"
1.情境创设
营造有趣的游戏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扎染活动的兴趣。如“色彩王国大冒险”,将扎染活动融入到一个奇幻色彩的世界中,幼儿以一名勇敢的大冒险家的角色进入到色彩王国探索各种神奇颜色,通过扎染收集颜色,做属于自己魔幻的披风或王冠。如“拯救白布小精灵”主题,邪恶的魔法师把白布小精灵都偷走了,他们变成了没有颜色的小精灵,让幼儿帮助白布小精灵们获得色彩,拯救他们。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将幼儿分别装扮成“小小染匠”或者“色彩魔法师”,为幼儿准备好专门的服装和工作用品,例如小围裙、小帽子、魔法棒等,为幼儿打造真实的角色职业体验环境,让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各种扎染游戏中,利用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完成扎染任务。
(二)跨学科融合
1.科学领域
和扎染活动相配合,进行色彩的混合实验,指导孩子用透明杯子装上不同的颜色的染料,让孩子看一看颜色混合后产生什么样的新颜色,比如黄色和蓝色混合会是绿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等,让孩子感受色彩的原理与规律,增强科学探究、观察能力。
2.语言领域
扎染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描述自己的扎染作品。教师可从“你的图案像什么呢?”“你用什么颜色做了图案?”等问题入手,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自我描述,并利用创编小故事的形式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
3.社会领域
合作扎染活动。让幼儿分组完成一个较大尺幅的扎染作品。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沟通商量、分工合作,以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扎染能提升幼儿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材料与技法创新
1.低结构材料运用
除了普通的橡皮筋之外,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具有丰富形态与材质特征的不同低结构材料,如积木、夹子、雪花片、小木棒等,让幼儿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与创意完成扎染造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环保实践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天然染料。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天然染料,如紫甘蓝、菠菜、火龙果、洋葱皮等染料通过浸泡、煮沸等方式进行提取,使用天然染料扎染作品的过程中,观察天然染料在色彩变化上给我们的感受,尝试用较少的化学染料,减少环境上的污染,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文化渗透策略
1.故事导入
扎染活动前,通过向幼儿介绍扎染故事、讲述传说等引发幼儿兴趣与好奇心,如讲述扎染故事“苍山洱海的扎染故事”,让幼儿对云南白族的扎染由来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扎染的故事,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2.视觉体验
展示非遗传承人现场扎染作品,让幼儿直接接触传统扎染图案、布面纹理,通过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了解扎染艺术的神奇,还可以播放制作扎染的视频,使幼儿了解扎染的完整过程:包括设计图案、折叠布料、捆扎染色,到最后拆解、整理,增强幼儿对手工扎染艺术的认知。
四、实践案例与反思
案例:中班活动《彩虹小镇的扎染派对》
1.活动过程
教师准备阶段: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好扎染需要用到的物品,如白色手帕、天然染料(火龙果汁、姜黄、紫甘蓝汁等)、积木、夹子、橡皮筋等。布置活动场地,营造“彩虹小镇”。
环节导入:老师讲述彩虹小镇的故事,导出扎染活动,说彩虹小镇的居民要举办一个派对,请小朋友用扎染来制作漂亮的装饰物来装饰小镇。
操作阶段:幼儿自己来选择扎染的材料和方法,用折纸法(三角形、扇形等)做扎染手帕。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不同天然的染料进行染色,比较不同颜色之间的区别,在进行染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帮助,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发现。
展示环节:把幼儿扎染好的手帕连同幼儿制作的背景图片拼接起来成为“彩虹小镇”的背景墙,组织幼儿开展作品展示、分享活动。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制作的手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反思
成功之处:幼儿对天然颜料充满好奇,主动探究颜色来源及变化。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在作品展示、分享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可优化部分:活动设计方面,可以丰富扎染与季节主题活动方面的结合。比如秋天可以进行落叶拓染,用落叶进行拓染,感受季节的变化及自然美;在活动过程中注重个别幼儿的指导关注,让每个幼儿都能真正参与进来。
五、结论与建议
扎染活动在幼儿园的实施应突破"模仿技法"的局限,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本位: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设计开放性的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和创造中体验扎染的乐趣。
文化传承: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非遗文化的内涵,避免说教化。
文章发布排名
- 224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96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1篇5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50篇6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43篇7幸福职教工作坊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