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酵奥秘 培育科学素养——工作室成员王佳琪开展生物选修课创新实践
当生物课本中的乳酸菌跃入泡菜坛,当亚硝酸盐检测仪遇上传统美食,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素养培育课在甘雨波高中生物名师工作室悄然展开。近日,工作室成员尚志中学的王佳琪老师以《发酵食品制作》为实践载体,带领学生开启传统发酵技术的探索之旅。
在新课标"素养导向、实践育人"理念指引下,工作室始终践行"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主张。本次选修课程聚焦"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章节,选取泡菜制作为实践切口,将微生物学、化学分析、食品安全等跨学科知识融入真实情境。王佳琪老师介绍:"通过亲手制作发酵食品,学生不仅能具象化理解细胞呼吸原理,更能培养科学探究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
课堂实践三大亮点
多维目标立体渗透
课程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体系:从观察乳酸菌代谢现象深化生命观念,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在亚硝酸盐检测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高二(3)班李同学感叹:"原来腌泡菜不仅要算盐浓度,还要画亚硝酸盐变化曲线!"
真实情境问题链驱动
围绕"如何制作安全美味的泡菜"核心问题,设置阶梯式探究任务:
◆ 预处理阶段:为何要冷却盐水?(杀菌与菌种活性平衡)
◆ 装坛阶段:蔬菜为何只能装八分满?(气体释放与厌氧环境构建)
◆ 密封阶段:水封装置的科学原理(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
在传统陶坛旁,学生手持pH检测仪实时监测酸度变化,利用比色卡进行亚硝酸盐半定量分析。"我们组发现第7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实验小组长兴奋地展示数据折线图,这正是教材理论的现象验证。
学生实践风采
洗净、切块、调配香料...看似简单的工序处处蕴含科学细节。在穿戴实验手套的操作中,学生们严谨程度不输专业实验员。
"我们的密封装置是否需要改进?""添加姜蒜是否影响菌种活性?"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科学思维在协作中碰撞火花。
素养培育需搭建'观察-实践-反思'的闭环:观察泡菜液面变化培养证据意识,调节盐浓度训练控制变量能力,讨论食品安全问题触发社会责任感。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当生物课飘出泡菜香,当实验台变成美食工坊,这正是素养导向课堂的生动写照。甘雨波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创新实践为支点,撬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文章发布排名
- 224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0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1篇5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50篇6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44篇7幸福职教工作坊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