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本土资源课程》心得体会
在幼儿园教育中,本土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被拾起、串联,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这段时间带领孩子们探索本土资源特色课的历程,于我而言,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更是一次对幼儿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
一、本土资源: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贴近生活的事物更易产生共鸣。当我们将本土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转化为课程素材时,教育便有了“根”的依托。
自然之美触手可及:带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的本土植物,用落叶拼贴画、用花瓣制作“香水”;走进附近的农田,让孩子们触摸麦穗的纹理、闻泥土的芬芳。这些真实的感官体验,比绘本上的图片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方正剪纸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传统美术,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正剪纸内容丰富,多为单色剪纸,主题围绕民众生活、民俗习惯,也有萨满文化元素相关创作,如人物神化形象、动植物形象、图腾文字等组合,寓意吉祥美满、期盼幸福生活。随着时代进步,还增添了二十四孝、核心价值观等现代主题,也从单一单色剪纸发展出双色及多色剪纸。在造型上,相比关内剪纸的细腻,方正剪纸更为随性洒脱,注重画面丰富与层次 ,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象征美好寓意。
二、课程创新:在体验中建构认知
本土资源特色课的核心,是让孩子在“做中学”。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课程充满动态与温情。
游戏化探索:设计“家乡小导游”角色游戏,孩子们用积木搭建本土地标(如老戏台、石拱桥),用绘画制作“景点门票”,在角色扮演中熟悉家乡元素;开展“舌尖上的家乡”美食课,孩子们参与制作本土点心(如米糕、糖瓜),从揉面到蒸煮,感受食物背后的乡土记忆。
家园共育新纽带:本土资源课程拉近了家庭与幼儿园的距离。我们组织“亲子民俗探秘”活动,家长带着孩子走访老街、记录家族故事,有的孩子捧着爷爷的老照片说:“这是以前的集市,现在变成公园啦!”这些来自家庭的本土记忆,成为课程最温暖的延伸。
三、教育启示:看见孩子眼中的光
当本土资源成为教育的“活教材”,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成长远超预期:观察力与创造力的迸发:在“寻找家乡的颜色”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发现了麦田的金、河水的蓝,还指着砖墙上的青苔说:“这是奶奶围裙上的绿色!”他们用本土材料创作的手工作品,充满稚拙的想象力,每一笔都是对家乡的独特诠释。
情感与价值观的启蒙:一次参观本土敬老院的活动中,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自编的童谣,一位爷爷感动得落泪。离别时,一个孩子悄悄把自己的糖果塞给爷爷:“这是我奶奶做的,可甜啦!”这一刻,本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四、反思与展望:让本土资源课程“生长”
实践中,我们也意识到不足:本土资源的挖掘还需更系统,例如可建立“家乡资源数据库”,收录本土故事、手工艺视频等;课程设计应更注重年龄段分层,让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大班孩子在探究中思考。未来,我们计划与社区合作,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本土的山川街巷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
幼儿园的本土资源特色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用童年的温度,为孩子种下一颗“家乡”的种子。当他们蹲在草地上观察蚂蚁搬家时,当他们奶声奶气地念着本土童谣时,我们知道,这颗种子已悄悄发芽——它是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是对文化根脉的懵懂认同,更是对生命最初的温柔认知。教育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一个个与本土资源相遇的瞬间里,静待时光浇灌,长成参天大树。
文章发布排名
- 236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1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3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4篇7幸福职教工作坊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