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智慧火种的乡村首席教师
播撒智慧火种的乡村首席教师
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笃忠中心小学 杨鸿斌
邮箱:13949782183@163.com 邮编:472421
13949782183 (微信同号)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笃忠中心小学校园里,铿锵的书声与孩童的欢声笑语交织鸣响,谱写着乡村校园的蓬勃生机。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里,却有一间特别的教室承载着非凡的使命——它既是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杨富民小学数学工作室的“大本营”,更是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乡村教师扬帆起航的港湾。
走进工作室,“立足乡村教育,追求教学卓越”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在墙上。书架上排列整齐的教育专著,报刊架上摆放的《小学教学》等专业期刊,还有白板上密密麻麻、精心规划的教研安排,无一不透露着这里浓郁的专业氛围和进取精神。工作室主持人杨富民,一位在乡村教育沃土上耕耘三十余载的数学教师,早已洞悉乡村教育的痛点与曙光。他常言:“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简短的话语,蕴含着他对改变乡村教育生态、打造专业共同体的深刻见解。
破土而出:困境中的选择与启航
回溯工作室的诞生,杨富民心中涌动着万千感慨。多年的乡村执教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当前最紧迫的短板,并非日益改善的硬件设施,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匮乏。”正是这份深刻的忧患与坚定的担当,催生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2020年的春天,在渑池县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杨富民团结起一批志同道合、渴求专业成长的乡村教师,毅然创办了这个工作室。它的成立,成为撬动当地乡村小学数学教学革新的第一个重要支点。
从成立伊始,工作室便锚定了清晰而崇高的宗旨:“服务乡村教育、开展课堂研究、提升教学技艺”。一个由5名核心成员和8名培养对象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共同体”就此形成。这支队伍中,既有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乏充满激情、求知若渴的青年才俊,他们虽来自不同的乡村学校,却因共同的教育理想和热忱汇聚于此。“我们在此,不仅是为了个体的精进,更是要以己之力,点燃更多同伴前行的灯,带动乡村教师的共同成长。”杨富民的话语,道出了工作室的初心与使命。
深耕厚植:专业成长的沃土与路径
“读书研修是滋养我们专业生命的根基,”杨富民表示,“唯有持续自我充盈,方能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此,工作室建立了常态化的学习机制:每月组织读书分享会,鼓励深度阅读与思考;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深度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打磨教学技艺,在教学反思中凝练智慧。成员们正是在这样的研训磨砺中,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悄然蜕变。
工作室的创新之举,在于巧妙地融合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研模式。“杨富民小学数学室”微信公众号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数字阵地。在这里,工作室不仅共享着凝结心血的优秀教学设计、深刻的教学论文和反思,更实时记录下每一次“送教下乡”的足迹与回声。线上平台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打破了乡村教育的地域藩篱,使得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得以跨越省界,辐射全国,惠及无数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同仁。
专业成长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指引。2023年11月,工作室成功聘请了中原名师宋君担任学术顾问。宋君老师不仅拥有前瞻的教育视野、深厚的一线教学经验,更能链接丰富的学术与研究资源。他的加入,为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深化、课题研究攻坚、学术专业引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方向性指引。
理论的沃土最终要结出实践的硕果。请进来,也要走出去。2024年3月26日,邀请宋君老师来到笃忠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高水平的联合教研活动。活动中,宋君工作室核心成员张艺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其巧妙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将抽象的教学难点融入游戏、摆小棒的操作中,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感知、体验、验证余数;其教学过程深刻体现了“三关注”:关注数学本质,整体建构;关注学生主体,以趣促思;关注教学生成,顺应思维。这堂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示范课,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引发了在场教师的热烈共鸣与深入研讨。
送教下乡活动是工作室辐射能量的重要途径。“送教的关键是要‘接地气’。”这是杨富民始终坚持的原则。每一次送教前,工作室成员都会深入目标学校进行精准的课前调研,细致把握学情,量身设计学生喜爱、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从天池镇石泉小学到果园乡中心小学,工作室教师的足迹遍布周边乡村校园。他们带去的不只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例如,面对一所偏远小学在教学上的困惑,成员张新霞老师创造性地将当地特色农作物融入案例,精心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克和千克》课程,将数学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让数学真正根植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极具本土化智慧的实践创新赢得了该校教师的由衷赞叹和高度认可。
春华秋实:收获与感悟的沉淀
辛勤耕耘终获丰硕回报。2023年12月28日,工作室荣膺首批“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示范工作室培育对象”称号。2024年3月,杨富民主持的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图示法的教学研究》成功获得“河南省农村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专项”立项。在工作室的悉心培育下,多名青年教师在专业上突飞猛进,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工作室成员精准指导8名帮扶学校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教学中坚力量。奖项是最好的证明:工作室已有6名成员斩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1人摘得三门峡市级一等奖桂冠,1人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成员主持或参与的4项县级及以上课题均顺利结题,5名成员被表彰为县级优秀教师。
工作室成员李丹、锁新华、冯少毅在获得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后感言:“工作室的引领和氛围,赋予了我们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持续前行的力量。”他们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从在校内公开课崭露头角,到参与工作室送教历练,再到天池镇观摩课或优质课比赛崭露头角,进而登上渑池县乃至三门峡市的优质课大赛舞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工作室为每位成员铺设了一条坚实的成长阶梯。
在这一路探索、奋斗、收获的过程中,杨富民对“乡村首席教师”的使命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体认,他提炼出五种身份定位:“耕读者”,潜心阅读,醉心研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三好老师”,干得好、讲得好、写得好;“排头兵”,勇于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前沿,勇于探索和实践;“小宇宙”,甘于付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助力团队发展;“引路人”,将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视为幸福的源泉,坚持做专业成长上的“燃灯者”。这“五种身份”,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整个乡村教育事业责任担当的庄严承诺,也成为了工作室共同的价值追求。
“热爱读书、热爱实践、热爱引领、热爱研究、热爱帮助。”这凝练的“五爱”精神,不仅是杨富民的个人座右铭,更内化为整个工作室的文化基因。在他的引领下,全体成员正以切实的行动,践行着乡村教师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每个月末的集体教研活动,成为工作室雷打不动的“精神驿站”——从教材的深度解读,到教法的思辨探讨;从课堂的情境实践,到课后的深刻反思,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集体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也是团队在思维碰撞中成长的生动体现。
擘画未来:蓝图与行动的集结号
站在新的起点,杨富民工作室已描绘出清晰而宏伟的发展蓝图:未来3年,工作室核心目标确定为“培养乡村小学数学学科首席教师”,计划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学校设立“首席教师工作室”,形成以点带面的“网状结构”。持续深化“五爱”精神,鼓励成员积极投入学习,坚持参加读书会与各类教研活动。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聘请专家顾问、组织课题研究,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成果。建立发展规划与评估机制,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将注重教研活动的多样性,通过同课异构、磨课研课和专题探讨等方式,确保教学质量。
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杨富民工作室,这样一个扎根乡土、向上生长的教育共同体,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远未结束,新的篇章,正在续写。
文章发布排名
- 251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