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好教师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和能力

来源:日期:2025/9/25 19:56:33
分享到:

好教师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和能力

  为什么好教师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呢?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大多是事业编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等级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薪资。既然是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直接应用前人总结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己,适合新时代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方面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论文、课题、教学竞赛等无不需要我们以研究的态度对待。

  好的教师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那又该研究些什么呢?

  聚焦教与学这一教育的核心,我们可以研究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学?学什么?

  聚焦教育中的人,我们可以研究教师成长,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校沟通的艺术,学校管理……

聚焦研究方式,我们可以申报省市区规划课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可以围绕某一个教学内容,某一个问题学生或学生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类的研究。

  一、研究意识首先是对“人”的深度关怀。当我们面对课堂上沉默的孩子、作业中反复出现的错误,研究意识驱使我们追问:这沉默背后是认知问题,也就是孩子真的不会,还是情感态度问题?这错误背后是概念的不理解还是习惯不好?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具体的,唯有怀揣研究之心,才能穿透表象,触摸到每个孩子具体的特点。研究意识更是对实践的不懈叩问与反思。当精心设计的环节遭遇冷场,当成熟的方法在新班级失灵,研究意识让我们不再将其视为挫折,而是视作珍贵的“问题宝藏”。教师就是研究者,正是这种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敏锐,让每一次教学困惑都成为专业提升的阶梯,让经验沉淀为可迁移的教育智慧。

  二、研究能力是研究意识落地的坚实根基。它始于精准观察与系统分析的慧眼。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眼神交流、作业本里隐藏的思维轨迹……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捕捉细节、洞察关联、总结提交的能力,在真实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抽丝剥茧,把握核心。研究能力更体现在科学设计与有效验证的行动力上。发现问题后,教师需要化身“设计师”,构思新的讲解路径,创设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尝试不同的互动策略。这绝非随意试错,而是基于观察分析、有明确目标、有实施路径的行动研究。无论是针对某个教学难点的微型实验,还是追踪学生长期发展的个案研究,都需进行课堂实录研究、前后测对比等,并运用科学方法解读数据,让每一次教学改进都“言之有据”,而非仅凭感觉。

  三、研究意识与能力,是教师突破经验茧房、实现专业质变的密钥。助力日常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最锋利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精准诊断学情,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能,让教育教学真正“对症下药”。驱动专业成长。在职称晋升的道路上,论文、课题、教学竞赛成果是重要的“硬通货”。研究能力使我们能够系统梳理经验、凝练思想、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专业晋级奠定坚实基础。它促使教师持续关注前沿理论,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活力。

  好教师之所以“好”,在于他们永不止步于知识的搬运。他们以研究意识为内在的罗盘,指引专业航向;以研究能力为坚实的双足,深耕教育沃土。当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与自觉,我们便可以不断开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书写教师专业生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