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扎染技法》培训心得体会
参与幼儿园扎染专项培训,让我在传统技艺与幼儿教育的碰撞中收获了满满的启发与成长。这场指尖与色彩的邂逅,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实用的艺术技能,更让我对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了全新的思考。
扎染作为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培训中,从天然植物染料的萃取常识到基础的捆扎、折叠技法,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线绳松紧、折叠角度对图案的影响,当纯白布料在染液中逐渐浸润,拆开绳结时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理时,我深深体会到扎染“三分扎、七分拆”的惊喜与魅力。这种源于自然、归于质朴的艺术形式,恰好契合幼儿亲近自然、乐于探索的天性,为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提供了绝佳载体。
扎染的每一步都需要动手参与,折叠、缠绕、浸染等动作能有效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而色彩搭配的自主选择、捆扎方式的自由创新,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从等待染料渗透到耐心拆线的过程,能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与延迟满足能力,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更是自信心建立的重要源泉。
此次培训也为我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诸多困惑。针对幼儿园教学场景,分享了安全环保的材料,如使用蔬菜汁、水果汁、茶叶等天然染料,配备手套、围裙等防护用品,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课程设计上,扎染可以与多学科有机融合:与数学结合可学习计数绳结数量、测量布料大小;与科学结合可探索颜色混合变化、染料渗透原理;与艺术结合可培养审美与构图能力。这些实用建议让我明白,扎染并非单一的手工活动,而是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培训结束后,我已开始规划将扎染融入日常教学。我会从简单的手帕、书签创作入手,设置“布里生花”等趣味主题,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计划组织亲子扎染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形成家园共育的文化传承合力。
此次扎染培训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技能,更让我坚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未来,我将不断探索扎染课程的创新形式,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幼儿园焕发新生,让孩子们在指尖的色彩游戏中,既能收获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的成长,也能悄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快乐成长。
文章发布排名
- 289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8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2篇6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7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