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扎染技法》培训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幼儿园组织的扎染专项培训,这场兼具传统韵味与实践乐趣的学习之旅,不仅让我解锁了一项新的手工技能,更让我对幼儿艺术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培训虽短暂,但干货满满、收获颇丰,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放下 “标准答案”,看见扎染里的 “幼儿逻辑”
我总下意识地想 “教” 出 “完美作品”—— 按照固定步骤折叠、用统一力度捆扎,可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对幼儿来说,扎染没有‘正确’的样子,只有‘自己的样子’。” 随后的模拟教学环节,我们分组扮演 “幼儿” 和 “教师”,当 “小演员” 们把布料揉成一团随意捆扎,甚至把染料洒在手上时,我才意识到过去的教学思维有多局限。导师引导我们:“要先接纳幼儿的‘不按常理出牌’,他们的随意折叠可能藏着对‘圆’的好奇,染料的‘失误’或许是新色彩的开始。” 这番话让我顿悟:扎染教学的第一步,不是传授技巧,而是保护幼儿的创作本能,用他们的视角理解 “美” 的多元。
二、链接 “生活场景”,让扎染走进幼儿的日常
培训还启发我:扎染不止是 “美工课内容”,还能融入幼儿的生活。比如,用孩子们扎染的布料做班级的窗帘装饰、书包挂饰;在 “美食节” 时,用扎染方巾当餐垫;在 “母亲节”,让孩子们扎染小围巾送给妈妈。这些生活化的应用,能让孩子们感受到 “自己的创作有价值”,也让扎染从 “一次活动” 变成 “一种生活体验”。同时,导师还分享了 “扎染与其他领域结合” 的思路: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染料在不同水质中的变化;在数学活动中,数一数扎染图案里的 “圈圈”“线条”;在语言活动中,编一个 “扎染布料的旅行” 故事。这些方法让我看到,传统工艺能为幼儿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这次扎染培训,与其说是 “学技能”,不如说是 “学育人”。它让我明白,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不是 “艺术的传授者”,而是 “幼儿探索的陪伴者”。未来,我会带着培训中的收获,把扎染变成孩子们的 “艺术游戏”,让他们在蓝白交织的色彩里,自由探索、快乐成长,也让传统工艺的美好,悄悄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11月17日
文章发布排名
- 297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8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2篇6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7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