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新闻

提升教师应对教学方式变革的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日期:2024/11/6 19:57:58
分享到:

在云南省昆明市云铜小学课堂上,台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艘船”的方案;方案出来后借助AI技术评价优缺点,学生与AI提供的思路进行对比后再进行优化。这一场景,正是项目式学习在云铜小学课堂上的生动实践。

“在项目式学习中,如何统一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怎样设计出一款共识性强的产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探究思维都提出了挑战。”坐在台下的云铜小学校长游成李不时轻声与教师交流。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许多概念,如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概念如何在课堂上落地让不少教师感到迷茫。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超星集团联合主办的“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方式变革系列活动”在昆明举办,活动聚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数智赋能教育变革等,通过专家讲座、课例分析、现场观摩、案例解读等给与会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开展进阶式学科实践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文兰在课例点评时说,“学生不只是孤立地学习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方法、工具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科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一些教师存在“为了项目而项目”、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的项目式学习等现象。对此,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指出,“开展项目式学习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标,要有明确的对象、问题和成果,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被看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线教师如何改变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价值“应试化”、教学模式“壁垒化”等问题,注重“强化实践+知识整合”的跨学科学习是解决方式之一。为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建设技术中心组建了跨学科创新教学平台,由师范生、基础教育教研员、中小学教师、高校学科专家等共同参与,在实现师范生创新教学能力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同时,提高中小学教师跨学科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跨学科学习有效落地。

不仅如此,面对缺少能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特色课程、缺少能够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跨学科教师队伍、缺少能够组织开展校本教学的跨学科实施体系等,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大中小一体化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组织了三届跨学科课程设计大赛,以此促进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理念、素养、能力、效果的提升。

活动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与云南省谭永惠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上海—昆明跨市域教学实践交流活动”,两地教师围绕跨学科学习设计理念、实施路径、成效评估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碰撞与交融,为学校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发言代表,云大附中呈贡中学副校长何刚深有感触。

数字化时代,技术、平台等资源日益丰富,但课堂上教师的应用却相对有限,如何利用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组建24个信息化名师工作室,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课标教学实践”的主题开展研修,为数字化转型教学创新及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区域样本。锦江区电教馆教研员陶蕾表示:“教师数字素养不可能独立于学科素养而存在,而是在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中发展数字素养。”

区域推进数字化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山西省汾阳市等地借助超星集团搭建的“教—学—研—训”数字一体化平台,助推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鼓励教师敢于开展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上海市通过搭建市级—区域—校级三级教研体系,市级明底线画红线、关键问题攻关,区级建设实践指南、提供资源,校级研制方案、组建团队等,为教师教学方式创新提供支撑。“教师要敢于行动,也要能接受‘有效失败’,在行动中提升应对教学方式变革的能力。”上海市中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员姚军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06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