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论文《扎染润童心: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性传承与创新实践》

来源:日期:2025/4/23 7:49:04
分享到: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竞争中,幼儿园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递的第一站,应具备进行民族文化基因塑造的责任与义务。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生发体,其中“天人合一”的制物观念、“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和“象以尽意”的艺术思维方式,给幼儿文化意识形成、多元智能结构和生态品质养成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对全国16个省(市)共38所幼儿园田野研究的田野考察,以教育学、艺术人类学以及认知发展心理学视角切入,通过分析论证扎染活动在幼儿文化身份意识的形成、多元智能的开发、生态品质的养成和家园协同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形成幼儿园开展扎染活动的“感知—体验—创新—传承”四阶教育体系框架,对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扎染;文化认同;核心素养;生态美育

一、引言

文化全球化和民族性认同的冲突是当今世界的独特语境,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传承面临严重危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研究报告发现:56周岁的儿童对本地文化的图案知多少不足30%,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不同代际的传递过程中断裂。这其中既有工艺传承的危机,又有民族精神传承的危机。幼儿园是中华文化的最初体验地,学前教育中,以课堂知识教学为主、幼儿活动体验较少,传统文化也往往以图片或故事的展示标本化形式存在,缺少与孩子的链接。此时,具有多感官介入性文化完整性的扎染,成为解决传统文化教育温故以知新的出路——幼儿在折、浸过程中重现《诗经》的终朝采蓝,在纤维透入中感受天人合一的美。基于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试图探讨扎染活动中,以动手操作为载体,体验激活文化基因、以偶然美学教育激发创造和创新理念、以循环文化培育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看得见的民族传承观的学前教育范式。

二、文化启蒙:扎染技艺的幼儿教育价值重构

()文化基因的童年版激活

最难实现的传统文化传承是代际传承。手工艺扎染通过指尖上的文化翻译机,使孩子在折叠、绑扎、浸染中体验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当孩子用小小的双手把白布折叠成一朵花儿,浸入蓝靛液后形成深浅不同的花纹时,实质上在完成对《诗经》中的劳动场景终朝采蓝的文化重现,建立的文化记忆要比听故事建立的记忆更深刻。

笔者在苏州一家幼儿园中发现,十二生肖扎染”“节气纹样设计等课程让幼儿园小朋友不只明确理解传统纹样的文化信息,还主动尝试在扎染图案与传统节日进行链接,这一文化内涵的内化符合皮亚杰的动作就是思维的儿童建构发展论。

()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机制
扎染技艺通过"手作体验"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的符号化困境:

身体记忆编码:儿童的折叠、捆扎、浸染,在折、捆、浸的操作中是无意识地再现《诗经》终朝采蓝的劳作画面,在肌肉层面上实现编码的文化认知。相关实验研究证明手的细微活动能使大脑中布洛卡区兴奋,能增强语言和符码的接受功能。

图文互文翻译:把传统纹样这个文化符号在幼儿头脑中翻译成感性印象解读——重建性解码。例如,大理白族幼儿园把蝴蝶纹翻译成梁祝传说87%的幼儿能自己解读出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

()文化认同的渐进式建构

物的认同:比如我的扎染手帕”“家族纹样设计”……,幼儿把作品的创造与家庭故事连接。成都一所幼儿园的数据(参与过两年以上的幼儿):幼儿对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增加了63%

意识层面:在扎染里的中国智慧这一课程中,孩子们观察染色时的渗透体验到的阴阳相生,感受纹样的留白对称,是为虚实相生的初步东方意识。

(四) 传统工艺的童趣化转译
        工具改良:以魔术贴替代针线、食用色素替换植物染料,降低操作难度安全风险。

课程创新:上海某园开发的"节气染坊",将立春菠菜染、霜降红茶染等融入自然教育,使抽象文化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物质存在。

三、素养培育:扎染活动的多维教育效能

()多元智能发展的天然工坊

扎染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融合式的学习:捆扎中尝试探索运用空间智能构思图案造型;着色时,通过对颜色渗化的观察理解液体扩散现象;拆开时,关于因和果的思考而产生的科学概念。北京海淀区幼儿园追踪研究表明,研究组幼儿持续进行扎染活动与控制组相比,手部小肌肉动作发展平均能提前4—6个月。

更有意义的是扎染发展幼儿的情绪智慧,面对扎染不可控的染色过程,逐渐习得接受残缺之美,这种对不可预期结果的包容,正暗合中国水墨画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追求。在共同创作中通过商议纹样、分享染料工具等获得初步的合作意识与社会化实践体验。

()创造性思维的孵化场域

非决定论的意义:扎染活动中38%—65%出乎预料的纹样(包括偶发的冰裂纹和晕染的色彩),发展幼儿再造想象力。案例2.杭州市某园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量分析:扎染游戏后托兰斯得分提高27%

跨界融合创新:幼儿将扎染与建构游戏结合,用染布制作立体建筑模型,实现艺术表达与空间思维的协同发展。

() STEM素养的萌芽土壤
科学探究:对比棉、麻、丝等材质的吸色差异,理解纤维结构与染色理。

工程技术:设计可调节扎染支架,改良染色工具,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应用:在捆扎环节学习对称、数列、等分等几何概念,北京某园实验组幼儿形状守恒测试正确率提高41%

()社会情感的双向滋养

合作学习:六米长卷《我们的幼儿园》创作中,幼儿需协商图案布局、共享染料工具,社会化技能显著提升。

情感表达:通过"友谊手帕交换""母亲节扎染围巾"等活动,幼儿共情能力提升32%

四、生态人格:扎染教育中的自然观启蒙

()生命教育的物质对话

植物染料的故事:幼儿从种植板蓝根到获取染液,目睹着植物生命的转化与再生,苏州生态幼儿园的蓝草日记项目有91%的幼儿自动放弃化学染料。

循环经济启蒙:废染液浇灌植物、边角料制作拼贴画,初步形成"物尽其用"的生态价值观。
       ()自然美学的认知重构

意象表达训练:用扎结密度表现山峦远近,以渐变色层描绘晨昏交替,促进从具象到意象的审美跨越。

生态艺术创作:南京某园幼儿将观察到的叶脉、云纹转化为扎染图案,作品入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环保艺术展。

五、教育创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探

()代际对话的文化桥梁

祖孙扎染工作坊”82%的祖辈说出家族的纺织故事,61%的幼儿建立家族谱系认知意向,消除文化断裂的危险状态。

()社区资源的课程转化
地域文化活化: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设"移动染坊",幼儿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创作方言纹样作品。

数字化创新:AR技术扫描作品即可呈现纹样演变史,物联网染缸实时监测PH值、温度等科学数据。
       ()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经过传统文化教学培训坊老师们从技艺讲授者文化阐述者的过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课程的设计水平(图2)。

六、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未来对于幼儿园的扎染教育依然缺乏以质量为标准的评价指标以及缺乏以文化理解为指向的评价指标,仍需要制订一个过程评价”+“文化理解力二元维度的评价指标,要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平台的评价指标与建立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而探究传统手工文化教育与STEAM教学融合策略。

七、结论

孩子们的指尖蘸上靛蓝染料,不仅是延续千年,更是缔造传统精神基因,因为生长于生活,贯穿着历史,所以也必然地,其保护与传承中会蕴含创造的机会——我们在小朋友的天马行空的幻想之中,最终看到传统文化的未来形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

[2]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2.

[3] Gardner H.《多元智能新视野》[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 王晓华.《民族手工艺教育转化研究》[J]. 教育研究, 2022(5).

[5] 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6] 李季湄.《幼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